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厚实资源保障

——以江西有色地勘局为例看我国地质行业发展状况

2016年08月16日 8:49 4044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地质矿业   作者:

QQ图片20160816084824

  我国开采矿产资源的历史悠久。2000多年前《山海经》中就记载有600多处采矿地点,描述了80多种岩、矿石,初步将矿产分为“金、玉、石、土”4类。《管子》根据矿物的共生关系,总结了“上有赭者,其下有铁;上有铅者,其下有银;上有慈石者,其下有铜金”的找矿理论。
  地质学作为一门学科兴起是近代的事。西方17世纪以前,地质只是零星地分散在“博物学”、“考古学”、“地形学”以及带有强烈宗教色彩的“宇宙学”之中。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带动了地质科学的发展,形成了一门独立、系统的学科,“找矿勘探”作为地质学的一个应用学科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解放前全国地质人员只有200余人,勘探设备仅有14台钻机。
  新中国地质的腾飞
  上世纪50年代,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国家建设急切需要矿产资源,地质找矿成了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地质工作进入一个高速发展阶段。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中,矿山建设占了较大比例。重工业部、地质部选择一些资源条件较好的矿区,从全国各地抽调地质、测量、化验、机电、钻探等技术人员和干部,组建勘探队伍,同时办班培训地质、测量专业技术人员,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热火朝天地开展地质勘探,提交了一大批地质勘探报告,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以江西有色地质勘查局为例,1953~1958年也是赣南钨矿地质勘探的鼎盛时期,江西有色局在赣南有12个地质队和赣州中心化验室,对赣南全境进行了第一次系统普查,发现和检查钨矿点300多处,勘探和评价钨矿区20多个。探明工业储量40多万吨,建起了西华山、大吉山、岿美山、盘古山、画眉坳、荡坪、漂塘、下垄、铁山垅9个国营钨矿山。
  上世纪50年代,地质队按苏联模式开始组建,采用的是以“电报挂号”为番号组队,如江西有色局220队,人员来自“五湖四海”,配备的设备有卡车、钻机等,配套设施有机修车间、化验室,还有电台、经纬仪等,租民房或搭茅棚居住,比较“神秘”。“地质佬”穿着登山鞋,背着地质包,带着罗盘、锤子、放大镜3件宝和地图成天往山上跑,画图、挂红旗,测量人员白天架着仪器瞄,回到办公室算盘、计算尺、手摇计算机一齐上阵,很热闹。最奇妙的是晒图,把一张纸放在透明图下,太阳晒一晒,放进铁筒里,2小时后拿出来就变蓝图了,孩子们看了都好奇。傍晚,手风琴伴着歌声在山谷飘荡。那个年代,从事地质是令人向往的职业,地质队的生活充满浪漫。“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我们有火一般的热情……”就是当时地质队生活的真实写照。
  当时,地质理论从苏联“老大哥”引入。费尔斯曼的《趣味地球化学》图文并茂,扎瓦里茨基的火成岩投影图解法,塔塔林诺夫的《矿床成因论》及传统的槽台学大地构造理论,深深地影响了新中国一代地质人。特别是苏联的地质勘查规范系统,储量分A、B、C、D级,可以用的为平衡表内矿,暂不能用的为平衡表外矿。各级储量均要有严格的“网度”控制,不同矿种勘探网度也不同。钻探施工、地质编录、测量、采样、制图等各项地质技术工作均有严格的规范,不能出丝毫的差错。苏式规范的呆板与欧美规范的灵活形成鲜明的对比,直到今天我国地质勘查规范仍留有苏式规范的印记。
  地勘行业稳定发展
  1959年苏联撒走专家,接踵而来的“三年自然灾害”等多种原因严重影响地质勘查行业的健康发展。
  各省地质队伍多次重组,地质工作质量下降,但仍完成了大量的基础地质调查和找矿勘探任务。如江西有色局1963年重建后,坚持“保矿山、保建设”的工作方针,加强矿山深边部的找矿勘探,为省内有色、冶金矿山提供服务,工作区域从赣南走向全省,勘查矿种在坚持钨找矿的同时,加强了铜、铅、锌、稀有稀土和冶金辅助原料等找矿,完成了西华山等7个赣南生产钨矿区的补充勘探,新发现并评价了茅坪、石雷、新安子、黄沙、左拨、浒坑、下桐岭等钨矿和四一四钽铌矿、富家坞铜矿、乐华锰矿等大中型矿床。
  文化大革命后,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指引下,地勘行业迎来一段稳定的发展时期,从资源保障到基础建设,为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从工业学大庆、以地质找矿为中心——一业(地质)为主、多种经营——戴事业帽子,走企业路子,属地化管理,地勘单位改革不断深入。仍以江西有色局为例,组织了德兴金山矿田金矿勘探会战,为江西省黄金产业提供了优良的资源基地,推动并承担了江西省“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项目的实施。完成了德兴银山铜多金属矿初勘、横峰葛源钽铌矿详查、徐山钨矿详查、大源岭瓷石矿详查等大型矿床勘查。在钨矿、金矿、稀有稀土矿勘查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与此同时,工程地质勘察、桩基础施工、路桥施工、地籍测量、工程物探、地灾治理等地质延伸业务发展迅速。
  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地质科学与欧美的联系增强,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地质统计学等理论和方法陆续进入中国,基本普及了计算机的使用。新的物化探方法、仪器不断推出。分析测试由化学分析向仪器分析发展,测试能力和精度大幅提升。小口径钻探基本实现金刚石绳索取芯,孔深过千米不再是难事。相对进步较慢的是野外地质调查手段,基本上还使用老三件,只是定点使用了GPS。进步最大的是测绘业,计算机和3S技术的发展已基本淘汰经纬仪,无人机技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在前苏联勘查规范体系基础上,部分吸收西方的理念和技术,形成了我国自己的地质勘查规范体系。
  今天的地质队基地大部分已进城,物质富裕,交通便利,设备先进,工作条件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目前,全国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和1/10万航空磁测基本全覆盖,大部分的地表矿点和物化探异常均进行了检查,500米以浅大部分的矿区进行了评价。发现并探明了一批铁、铝、铜、铅、锌、钨、锡、镁、金、煤、铀、油气及石灰石、高岭土、芒硝等非金属矿产,打破了西方的封锁,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保障。
  新征程任重道远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强劲,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快速增长,在全球矿业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006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开展“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新探明了一批钨、钼、铅、锌、煤、油等矿产资源,地质勘查行业又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但由于成矿地质条件限制,除稀土、钨、钼等少数传统优势矿产之外,我国铁、铜、油气等主要矿产资源仍不能满足国内需要,资源约束还将长期存在,防范资源对外依赖可能导致的极端风险仍然是地质勘查工作的重要任务。
  当前世界形势复杂,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大宗矿产品价格跳水,矿业投资大幅下滑。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增速换挡和结构调整相互交织,矿产品的需求增速放缓,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矿业成本增高。部分矿种新增资源储量过大,造成积压,有的矿区位于西部生态敏感区或埋藏深度较大、开采条件复杂,目前不能利用。全国地勘单位“百局千队”,体制受限、机制不活,产业结构雷同,业务范围重叠,且地质技术人员比例偏低,生产效率不高,地勘单位“去库存、去产能”的改革任务艰巨。
  未来,基础建设和民生领域地质应用增加,矿产勘查投入减少。新材料、新能源矿产资源投入增加,常规矿产勘查投入减少。境外矿业活动的勘查投入增加,国内勘查投入减少。国有地勘单位减少,勘探公司和提供服务的钻探、物化探、测绘、化验等专业公司增加。传统地质技术与“互联网”紧密结合,实现物探成果可视化、钻探操作自动化,测量定位用“北斗”,现场化验出结果,地质制图程序化。地质人员技术水平和工作效率大幅提高,但对地质人员本身素质要求更高,地质事业的发展空间仍然很大。

责任编辑:罗娜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