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地质将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

2016年06月07日 8:13 317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地质矿业   作者:

       受全球经济增长缓慢的影响,全球矿业发展势头放缓,矿业行业受到冲击持续显现。在近日召开的2016中国探矿者年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探矿者”齐聚一堂,共同为我国矿业发展出谋划策。
  现状:中国矿业步入深度转型期
  在2016中国探矿者年会上,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崔荣国对全球矿业形势与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分析及预测。他表示,在历史及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矿业大约经历了初始发展阶段(矿业0.0),掠夺发展阶段(矿业1.0),共赢发展阶段(矿业2.0)。当下,矿业将进入2.0时代,其本质是“全方位利用”,其共识是“合作共赢”。
  当前矿业正处于低谷期。非燃料固体矿产勘查预算连续两年下跌。2014年为114亿美元,同比下跌了25%。预算下滑的主要原因包括全球经济复苏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投资者紧张情绪、重要矿产品需求前景不明朗以及价格持续下跌等。但从世界范围看,油气勘探开发投资量总体来说是稳步上升的。
  而具体到2016年第一季度,全球矿业受全球经济结构性调整、地缘政治格局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整体表现欠佳,基本延续了过去3年以来的发展颓势,突出表现为初始资源发现不如去年同期,中小型矿业融资困难。同时,整个行业还面临着发展矿业投资下降、矿产品价格下降、利润下降、需求下降、成本上升等诸多难题。
  从地质勘查投入资金来源情况分析,我国矿产资源形势已经进入深度调整期,直接表现是地质勘查投入的下降。从数据统计来看,地质勘查投入无论是来源于社会资本,还是财政投入,自出现2012年投资超过1200亿元峰值后,今年双双持续缩减。数据显示,2015年非油气勘查投入约328亿元,同比下降19%。
  从采矿业方面看,呈收缩状态。2015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0%,回落5.7%;今年1~4月,同比增长10.5%。2015年,采矿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8.8%,回落9.5%,为13年以来最低,利润同比下降23%;今年1~4月,采矿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5.3%;目前已经进入调整阶段,略低于GDP增速,情势比较合理。
  从矿产品贸易方面看,贸易量大幅萎缩。2016年1~2月,我国矿产品贸易总额为1116.5亿美元,同比下降25.1%(全国商品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17.4%);进口额为653.54亿美元,同比下降25.0%(全国商品进口总额同比下降16.7%);出口额为462.96亿美元,同比下降25.1%(全国商品出口总额同比下降17.8%)。通过一系列数据,能够判断出全球矿产资源需求将持续缓慢增长;中国矿业步入转折期。
  中国的矿业要经过自我消化期、调整期和蓄力期,进入转型期,并形成专而精,大而全的实力。而在具备实力进行扩张时期,遭遇国内外并购成本低、获取矿业权容易、优良资产不断出售的良好时机。这也恰恰是转型为中国矿业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
  然而在矿业整体下行趋势下,可喜的是2011年启动的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已顺利完成5年目标。据了解,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5年来,共投入资金5623亿元,其中社会资金投入占84%,实现了储量消耗小于新增的局面。共发现大中型矿产地736处、亿吨级油田11处、千亿立方米气田13处;找矿突破行动确定的17个重点矿种中,天然气、铀等10种完成或超额完成预期目标,石油、页岩气、煤炭基本完成预期目标,煤层气、锰、锡、钾盐未完成预期目标,金、铅锌、镍、钨、钼提前完成10年预期目标;发现探明了一批世界级矿床。基础地质调查1:5万区调完成107万平方公里、矿调91万平方公里、航空磁测120万平方公里。能源和重要矿产调查评价中,新区新层系油气、页岩气调查取得重大进展,天然气水合物调查取得重大发现。
  共识:只有转型发展才能稳定矿业增长
  如今,受国际、国内矿产品价格下跌,国内一些重要矿产产能过剩,矿业市场企业对矿产勘查投资较快下降。面临困境,地勘单位还要进行艰难的体制改革。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毓川表示,国家应给予高度关注。
  陈毓川指出,目前,地勘队伍体制改革的思路,从适应目前与今后地质工作需求与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角度出发,将地勘队伍分为三类,分别是为国家、社会从事公益性、基础性地质工作的地勘队伍,属于公益一类,由国家财政全额支撑;从事既为国家、社会,亦为市场所需的地质工作队伍,可属公益二类,由国家财政差额支撑;从事矿产勘查-开发的地质工作队伍进入生产经营类,实行企业化,国家要给予企业化的政策及资本金。从目前改革的情况看,大多数地勘单位倾向于选择公益二类。
  对于地质工作与地勘行业体制改革应得到哪些支持,陈毓川建议,第一,从社会层面看,对地质工作的重要性(包括矿产勘查)需进一步统一认识,地质矿产工作是国家发展事业中的重要工作领域,必须持续稳定地保持一定强度。要提高地质工作的社会地位,要用国家法律法规加以保障,要有国家局来统一领导组织,要有国家地质工作计划、规划,要有稳定的国家财政科目经费。第二,面对地质矿产工作萎缩,国家应充分发挥调控作用。适当下调矿产资源税,对濒危矿业企业适当补贴;对矿产勘查加大投入,保持矿产勘查的必要强度,弥补市场企业投入的减少;要改变国家不投商业性矿产勘查的观念,要从国家实际需要出发来决策。第三,对地勘单位体制改革,应加强中央层面的方向引导,并给以政策。当前属改革的关键时期,建议国土资源部再次会同七部委紧急调查,拿出指导意见与政策,推进体改顺利进行。核心政策是公益一类要保证全额拨款,企业化改革的单位“三给”——给矿权、给勘查资金、给勘查成果,亦支持其矿产开发,作为国家给予的企业化资本金。第四,为充分发挥地勘队伍在地质工作中的作用,国家在政策与措施方面应有新的内容和行动。比如制定有关法律法规,保证地质工作合理、合法的社会工作环境;恢复初始探矿权申请登记制;建立矿产资源风险勘查基金;确定地质工作知识产权,特别是找矿工作的知识产权;实行环保与找矿、采矿双赢政策与措施。制定科学、合理、切合国情的要求与管理办法。
  而作为地勘单位本身,在经济新常态下,要继续发挥主力军作用,并通过积极转型调整找矿方向来寻求出路。地质找矿是地勘单位的核心竞争力,在当前矿业经济低迷时期,更要守护好主业,不断加强找矿能力建设,多找矿、找大矿、找好矿,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陕西省地矿总公司副总经理潘发明认为,地勘单位应全力推进找矿突破,积极承担国家地勘项目,加大自筹资金的投入。同时,要大力推进勘查开发一体化,大力发展矿产开发业,为地矿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他认为,在今后的找矿工作中,要根据资源现状和发展需求,调整找矿方向,避开产能过剩的矿产资源领域,加强页岩气、煤层气、页岩油、可燃冰等非常规能源和锂、锗等新型资源的勘查。
  转型的另一个要求就是要适应新形势,树立“大地质”观念。在矿产勘查等资源性勘查投资急剧萎缩的情况下,各地勘单位应将业务主方向调整到环境地质、灾害地质等事关民生的地质工作上,既满足国家地质工作投入重点转移后新的市场需求,也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
  作为有色地勘单位代表的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副总经理高菊生指出,地勘单位完全依靠地质勘查这一单一领域,已经很难在残酷的市场中生存和发展,传统地勘产业的转型升级是地勘单位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随着我国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土壤污染、土地整理、高标准农田建设、环境监测、地下水污染、地下水过量开采、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等领域都蕴藏着巨大的民生地质市场。此外,民生地质工作还涉及城市地下管网探测、旅游地质、文物保护、水利工程、疏通航道、海岸海水入侵等等。据估计,“十三五”期间,民生地质将形成万亿级的市场规模,有望形成新的产业群。
  同时,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地勘单位展现了新的发展空间。地勘单位应抓住机遇,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布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内急需矿产资源勘查,拓展“一带一路”重大工程建设和国内产能输出过程所需的岩土工程勘查、水工环勘查、灾害地质勘查和地理信息等市场,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寻找出路。
  突围:境外勘查找矿正孕育全新机遇
  若矿产勘查再逢春天时,机遇在哪?应当说,再次崛起的机遇在境外。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各行各业,从高铁到电器,从科技到服务,都把目光瞄向了世界市场。中国的地勘业不应例外,不仅要立足于国内,而且应当面向全球的矿产勘查市场。
  中国冶金地勘总局原总工刘益康指出,之所以说中国地勘业的机遇在境外,是因为首先,除了部分小矿种和煤矿以外,中国矿产资源禀赋存在缺陷。虽然不少矿种看起来资源量不少,但要把它们变成矿产品,缺乏市场的竞争力,呆矿比例高。其次,由于勘查区居民环境意识不断提高,地方政府对矿业收入的依存度降低,大量碍绿矿权,缩小了找矿的范围,国内矿产勘查投资环境日趋收紧。再次,我国有全球最大的找矿勘查队伍,有限的可供找矿的区域已容纳不下百局千队这么大的找矿力量,矿产勘查产能过剩。当前,国家推出了“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指明了矿产勘查应向何处去。此时,正是矿产勘查业的低潮期,未来两三年,可能会进入新的矿业周期。我国的矿产勘查必须融入全球的矿产勘查市场,坚持境外矿产勘查的方向。
  但是境外矿产勘查也会存在很多风险,这些年来,境外矿产勘查失利远多于成功。其原因从思维方式、运作模式、商业理念等方面总结,主要有九个方面问题。第一,境外勘查投资决策一个常见的误区是,找矿潜力占的权重过大,对其他因素考虑不够。第二,评价矿床的视角发生偏差是普遍性问题。境外勘查企业普遍以国内的矿床工业指标要求圈定矿床,只重视矿床的大中小,从而忽视矿床平均品位,忽视经济概略性研究,缺乏具体国家、具体环境的论证。第三,不了解大宗矿产勘查开发形势。我国对大宗矿产品的巨大需求,引发了境外铁矿石、钾盐、铝土矿找矿的热潮。但这些低值的大宗矿产品,必须要有铁路、深水港口等基础设施的物流条件支撑,才能得以开发;或矿床的品位、规模足以支撑新的基础设施建设成本,才能决定开发。第四,对原住民、NGO、政府作用的误判,是境外勘查失利的又一原因。境外矿产勘查企业常常过分重视政府的作用,而低估甚至忽视协会、工会和其他非政府组织的作用。第五,境外矿产勘查投资,面对资源潜力大、品位高、价格便宜的好项目,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多挖掘“好项目”背后的隐情。 第六,境外矿产勘查与开发脱节现象比较普遍,不能一味追求找大矿的结果,在还没有搞清开发条件时,就大力推进勘查。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勘查与开发的衔接,是通过地矿系统与各工业部门的协同配合来完成的。随着工业部门的撤销,勘查逐渐市场化,若还是财政出资勘查,必然会形成矿产勘查单打独斗的局面。而在境外勘查,这种脱节现象就更加凸显。第七,被过多的探矿权拖累,是境外矿产勘查应当反思的又一个问题。要慎重地将境外探矿权数量多少、总面积大小看成企业资产、实力和工作业绩的重要标志。第八,地勘单位实施境外矿产勘查时,习惯按国内的方式运作,集投资商、运营商、承包商于一身,这种思路不是一个适合境外勘查经营的选择,牺牲了效率,分散了技术和管理团队的精力,影响了找矿的效果。第九,境外矿产勘查在选择合作对象上,未能审慎地选择境外勘查合作者,难于判识各类资料的真实性,为投资和项目运作埋下了隐患。在可能的条件下,最好选择上市初级勘查公司为投资和运作对象。初级勘查公司经过多年工作,不断登记或购得探矿权,同时通过勘查工作,陆续放弃潜力有限的探矿权,从而控制相对优质的探矿权区,地质资料的真实性和代表性受到证券市场监控,相对可靠,降低了风险。以此为依托,还可进一步在风险资本市场上筹资,并获得一个勘查投入的退出通道,不必等到矿产开发才收获勘查成果。
  全球矿产风险勘查市场,预测可能将在2017年开始回升。由于财政资金退出竞争性领域,国内矿产勘查市场回升还要晚一些。国内矿产勘查市场再度崛起,不能仅立足国内,还要立足于境外勘查市场。系统总结十余年来境外矿产勘查的经验和教训,是境外再战的宝贵财富。把国内做项目的思路和方式搬到境外,是失利的源头。境外勘查不缺技术,缺的是商业性矿产勘查经营思路和技巧。境外勘查不能停,完全停下来,有成果的探矿权灭失,将损失更大,有条件的,一定要坚持下去。

责任编辑:罗娜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