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眼金睛”找矿兵

记武警黄金一支队找矿能手王艳忠

2016年05月31日 8:43 266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地质矿业

   说王艳忠火眼金睛,并非虚言,有数据为证:发现44条黄金矿脉,探明的黄金储量超过了80吨。
  不过,王艳忠炼就一双火眼,靠的可不是法术和运气,凭的是勤奋,讲的是科学。
  1992年从长春地质学院本科毕业后,因为成绩优异,王艳忠被学校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但在他心里,能亲自找到几座大金矿才是真本事,寻金报国才是他最大的梦想。最终,他谢绝了母校的挽留,毅然穿上警服,成为了武警黄金部队的一名黄金找矿兵。
  1994年初,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东宁县金厂,这个坐落在苍茫深山里的地方,迎来了一群身穿迷彩、手拿锤子的黄金兵。这是王艳忠所在的队伍。
  东宁县,紧邻中俄边境,20世纪30年代初占领东北三省的侵华日军,为实现扩张的野心,征用了17万中国劳工,耗时10年,在东宁修建了宽90千米、纵深50千米的亚洲最大军事要塞。不仅如此,侵华日军还控制了当地所有的矿山,疯狂掠夺东宁的矿产资源。
  “当时采的是硫磺,为了战争需要,用来制造炸药、子弹,而每天的副产品是顺便挖出一块金砖,这些情况说明当地含金量高。”王艳忠说。
  日军战败投降后,当地人把日军在深山里所有采过矿的洞穴都叫做鬼子洞。当地人传说:鬼子洞内遍布暗井,许多中国劳工死在洞内,尸骨遍地,日本人撤离时还设有暗道,里面埋设了地雷,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无人敢去涉足。
  1994年,为了找到传说中的金脉,刚刚来到这里的王艳忠和战友们走遍了东宁的群山,进行了一轮极为细致的勘测。在勘测过程中,王艳忠听说了鬼子洞的故事,有着地质人敏锐判断的他,决定要冒险闯闯这些神秘的洞穴。
  “搞地质的人对出现的矿体一定要搞明白,矿摆在这里,要是说不清楚,对我们来说就是一种遗憾。所以,我必须把这个矿体的产状、特征、资源量摸清楚。”带着地质人的执着和坚韧,王艳忠开始了一段和“鬼子洞”打交道的惊险历程。
  1994年夏季的一天,王艳忠找到了传说中最为凶险的八号鬼子洞,经过多年的积水浸泡,木头架构的支护已经相当脆弱,随时有倒塌的危险,为了降低整个队伍的风险,王艳忠决定只身进入洞内查看究竟。
  仅仅带着一盏矿灯和一根绳子,王艳忠就钻进了这个半个世纪无人涉足的深洞。很快,他的身影就消失在一片黑暗之中。
  “很多人不愿意,甚至是不敢爬进去,结果他爬进去了。这种未知的洞穴是很危险的,里面也不知道有没有有毒有害气体。”黄金第一支队原支队长纪奎森回忆道,那次他着实为王艳忠捏了一把汗。
  由于日军战败前的大肆破坏,八号洞里的情况异常复杂,到处是横七竖八的木桩、深不见底的暗井、随处可见的铁钉、木片,从绳索拉进的缓慢速度,可以看出王艳忠前进得十分困难。
  难以忍受的寂静足足持续了一个半小时,终于,战友们看到拿着几个样品袋的王艳忠摇摇晃晃地从黑暗的洞穴里走了出来,一颗颗悬着的心,也随之放下了。
  “那个鬼子洞有二百四十多米深,将近两米宽,一米八高,它下面有暗井、竖井,随时有可能掉下去,里面的稀泥都浸没膝盖了。”说起那次的经历,王艳忠并不讳言自己当时的恐惧。“也想到危险了,但还是觉得应该把这个矿井搞清楚。”
  这次探险般的勘查,使得王艳忠系统地采集了洞穴里的矿石样品,证实了这个凶险的八号鬼子洞富含一吨多的黄金储量。
  此后,东宁的二十多个鬼子洞,都一一留下了王艳忠摸索勘查的足迹。
  1995年初,根据收集的样品和化验数据,在将近60平方千米的金厂矿区内,王艳忠和战友们设计了理想的钻探位置,在轰鸣的机器声中,一号孔开钻了。但是钻探结果却出乎意料,一号钻孔钻进了700多米,提取出的样品却没有发现一丝含金的迹象。岩芯钻探施工成本很高,每米就需要一百元的费用,这就意味着一号钻孔投入的数万元都打水漂了。
  “当时觉得这矿表层构造明确,下面应该也是一样的,但打完才觉得不是这么回事,这说明钻可能打偏了。”第一钻落空了,作为技术负责人的王艳忠坐不住了,他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反复对照着图纸验算自己的方案,寻找着失败的原因。几天下来,战友们发现他整个人都瘦了一圈,像生了一场大病似的。为了确定第二个钻孔的位置,他煞费苦心,在东坡山上上下下实地反复论证了5天时间,最终重新选定了位置。
  第二个钻孔开钻了,为了确保工程质量,王艳忠开始昼夜跟班指导作业。功夫不负有心人,不过几天,就传来了好消息,钻进到50多米时,就开始出现含有金矿的矿石了。听到这个消息的王艳忠既兴奋又紧张,他守在钻机旁,等样品取上来后,仔细查看异常,并一一记录下来。就这样,从早晨到晚上,他竟一天没吃没喝也不觉得饿。从此,王艳忠吃住都在钻机上,钻探班实行的是“三班倒”,而他是“一班倒”,饿了,就吃些每次换班战友们给他捎来的馒头咸菜;困了,就裹着大衣在钻机旁打个盹。十几天的时间,王艳忠把取出来的岩芯全都进行了反复研究,摸索矿体的成矿规律。
  那段时间里,王艳忠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从地下取出来的岩芯分析,得出矿体的成矿规律太特别了,并非像往常那样的脉状结构,而是一种垂直的圆筒状。他反复琢磨矿体的成矿规律,刹那间,一个念头一闪而过:筒状矿体结构。
  “矿体像一条脉状的,有一定延长的,就是脉状矿体。但是这个矿体是个筒状,地表是50米长,30米宽,这矿怎么长成这样呢?”王艳忠没有相信脑海中一闪而过的念头,对着岩芯分析的数据发出疑问。
  难道真的是筒状矿体成矿结构吗?王艳忠又一次询问自己,开始为自己的发现而激动。据说在地壳的深处,随着地壳的运动,含金的岩石通过碰撞会聚集在一起,生成一个金柱子,然后从大地的深处喷薄而出,这样生成的特殊金矿就叫筒状矿体。这种矿体含金品位极高,世界上非常少见。
  “这个筒状金矿体,地表是个椭圆形的,长轴是50米,宽是30米,向下是侧伏的,不一定往哪斜,所以对我们的钻探布设也是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虽然说着困难,但地质人的自信和踏实却在王艳忠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1995年,这一罕见的筒状金矿体被年轻的王艳忠和战友们证实了,这一条500米深的矿脉含有16吨的黄金储量。
  一年后,一座大型金矿选厂在这里建成,东宁矿区开始规模化开采,这是国内惟一一座露天开采的筒状类型矿,年产黄金数百公斤。
  从1994年直至现在,王艳忠和他的战友们在金厂矿区勘查22年,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刻满了王艳忠和战友们奋战的痕迹。这22年,他们先后找到了44条黄金矿脉,探明的黄金储量超过了80吨,金厂矿区也成为特大型黄金矿区。
  选择了地质找矿,就意味着选择了荒凉和寂寞,但为了祖国的富强之梦,王艳忠无怨无悔。2012年,黄金一支队承担第一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面对新的职能任务,复杂的工作环境,各种的未知压力,他义无反顾地投身其中。前不久,该项目顺利通过评审,获得“三优一良”的好成绩。这么多年,王艳忠也面临着很多诱惑,地方上很多金矿企业给他开出了高达百万元的年薪。不过,王艳忠从没想过要递交转业申请。说到此事,他颇有感触:“说没动过心是不可能的,但我是部队培养出来的,穿着这身军装,只有为国家工作心里才踏实。”

责任编辑:陈鑫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