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16年地勘局长座谈会发言摘登

2016年05月15日 6:22 408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地质矿业

5月10日,“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促进地勘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为主题,分析研判地勘行业面临的形势、总结交流经济新常态下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发展实践的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16年地勘局长座谈会在京召开。来自国有地勘单位、地勘企业、部机关有关司局、部分直属事业单位近200位代表出席会议,并就地勘行业发展热点进行了分组讨论。新疆、青海、河南、福建、贵州地勘局作交流发言,介绍了他们开展的工作、取得的成绩以及下一步改革、创新、发展的方向。

服务民生  创新发展

贵州地矿局局长  付贵林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矿业经济持续低迷,全国地勘行业地质勘查矿业开发经济大幅下滑。我们围绕贵州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大扶贫大数据战略、大生态建设,主动服务,在服务中争取项目、生成项目,同时加强制度建设,探索改革,地勘经济保持了健康发展的势头。

贵州的贫困人口有623万,约占全国贫困人口的1/10。我们一是提出项目建议,生成能由地矿部门实施的扶贫项目。我们建议国家和省资金加大对国家重点扶贫攻坚区的地质找矿力度,实现找矿新突破,为大扶贫提供资源保障,为产业扶贫提供支撑;建议实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地热资源调查等,为发展山地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提供支持。二是抓住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实施,寻找项目机遇。三是抓住小康建设“六项行动计划”,寻找项目机遇。

我局决定依托贵州大数据战略,打造贵州地质科技园,以地质经济为基础,依托大数据产业和“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形成智慧地矿、智慧环保、智慧健康三张产业金名片,着力聚集人才优势、政策优势、产业资源、客户资源、资本资源、创新资源等要素资源,建设成为观山湖区乃至贵阳市城市发展的新亮点,打造成西南地区乃至中国首个以地质经济为主题的综合科技园。目前贵州地质科技园建设基本完成,总建筑面积10.53万平方米,预计总投入4.2亿元。“十三五”期末有望实现园区年总收入5亿元。

贵州实施供给侧结构改革,大力发展旅游业,提出要结合贵州实际,打造“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品牌,实现贵州省旅游经济井喷式增长,努力将贵州建设成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针对我省尚未开展过专项的普查,山地旅游资源家底不清的问题,我局审时度势,主动思考,向省政府提出了以县为单元开展全省山地旅游资源普查的建议。省长孙志刚对我局的建议提出了表扬。从我局提出建议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省已经安排由省国土资源厅牵头实施全省旅游资源大普查工作,我省准备动员10万人开展全省88个区县的旅游资源大普查工作。其中以地学为主的山地旅游资源普查主要由我局来承担。

在地质灾害安全、居民饮水安全、城镇化建设地质安全、农产品安全等方面,贵州省安排了地质灾害防治3年行动计划、矿山环境修复5年行动、岩溶石漠化治理、耕地地球化学质量调查、土地整治、洪涝低洼土地调查治理、城镇建设资源承载力调查、城市管网线调查、水利建设“三大会战”等项目;在清洁能源地热、浅层地温能、煤层气、页岩气等勘查开发方面作了安排部署,为我们在这些领域主动争取项目提供了空间。

虽然矿业经济下行,但是贵州作为能矿资源大省,能矿企业仍然是贵州工业强省的主要支撑,地质找矿工作仍有一定的空间可以争取。在城镇化建设中,地质工作对城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有支撑作用;在重大建设项目前期论证、规划选址前、用地预审前,地质部门可以发挥地质先行的服务作用,这些都是我们大有作为的地方。

推进境外矿产资源合作的实践探索

河南地矿局副局长  禄丰年

在中央和省财政风险勘查政策的支持下,河南局不断探索境外资源合作的路径。截至去年底,局属单位拥有境外矿业权107处,主要分布在坦桑尼亚、阿尔及利亚等14个国家,涵盖金、铅、铜等15个矿种。常年在境外工作人员300余人,累计完成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投资10.3亿元,新发现特大型矿床3处、大型矿床8处、中型矿床6处。

在推进的境外资源合作中,地勘事业单位较好地发挥了技术、人才的保障支撑作用。地矿二院凭借“商务先行、地质跟进、快速突破、成果转化”的境外地质找矿模式,不断拉长产业链条,境外资源合作的路径越来越清晰。在坦桑尼亚建立了岩矿测试中心,解决了境外样品就地测试问题;凭借在坦桑尼亚建立的良好信誉,申请建立世界地质公园,拓展了工作范围。省地调院在津巴布韦、塞拉利昂、刚果(金)等国家共开展13个境外矿产勘查项目,为局属企业境外勘查的战略选区提供了有力保障。豫矿集团公司作为局属企业“走出去”勘查开发的投资主体,在境外注册成立实体公司20家,整合矿业资产搭建境外投融资平台,将以RTO方式在新加坡上市。

河南省地矿局在推进境外资源风险勘查方面有以下建议:

加强协调,提升境外矿产勘查开发工作水平。一是统筹协调力量,优化境外矿业合作选区和资源结构。有关部门加强对走出去单位的协调和引导,统筹在发展地质产业政策稳定、环境良好、条件优越的国家和地区建资源勘查开发基地,减少国内单位之间走出去的“打架”现象。二是创新合作方式,多渠道化解资金短缺问题。采用灵活多样的投资模式。可与境外企业组建合资公司,分享技术与市场,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也可民企先行、国企跟进,股权结构根据双方投资比例确定;也可从基础性地质工作着手,采取登记、参股、收购等形式开展资源合作。

突出重点,着力推进以资源合作为基础的产能合作。由于“一带一路”沿线一些国家基础设施落后、工业基础薄弱,需要先从能源资源开发产业做起,以资源合作带动产能合作。一是资源合作勘探先行。从地质找矿开始,先获得探矿权,再以找矿成果优先获得采矿权,这是低成本获得矿产资源的主要途径。二是以资源配套促产能落地。在产能项目论证阶段就要统筹考虑资源配套问题,优先选择与国内、本省生产条件相似、资源配套齐全的项目作为突破口。

创新机制,切实加强对“走出去”工作的信息服务。一是建立信息交流共享机制。鼓励按国别或区域组建找矿联盟,加强信息交流;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化技术加速信息交流。二是建立风险防控机制,项目要进行经济、技术、法规多重论证,形成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防止陷入投资陷阱。三是建立“抱团出海”的协同机制。促进其组成联合体“抱团出海”,建立找矿联盟。

坚持生态优先  促进绿色勘查

青海有色地勘局局长  杨站君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既是生态脆弱区,又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区、贫困落后地区、国家找矿的重要地区。我们将绿色勘查作为求生存、保发展的一项重大发展战略,在全局范围大力宣传和倡导绿色勘查理念,教育干部职工切实以生态保护的主动作为赢得政府、政策和当地牧民群众支持,促进地勘工作和生态保护协调发展。我局率先在全省研究出台了《地勘工作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实施意见》,已经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绿色勘查制度体系,并得到了严格的贯彻落实。

我们制定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各项措施。一是建立并落实了地质工作与环境恢复治理同设计、同施工、同检查、同验收、同考核“五同时”制度。二是建立并严格执行地勘项目进出场前的主动联系机制,各项目在施工前主动与当地政府、群众共同商讨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三是积极探索绿色勘查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加强成矿理论研究和找矿指导,最大限度降低对生态环境影响。四是制定并认真执行《地勘项目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标准和操作规程》,进一步明确生态恢复治理方法、工作标准和具体要求。五是制定并严格执行《地勘项目环境保护检查验收制度》,对检查验收的内容、方法、步骤和奖惩措施进行了全面细化。六是制定并严格执行《外包工程施工队伍安全环保工作监管办法》。工程承包方要履行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工程出包方要履行环境保护监管责任,进行跟踪监管。此外,我们坚持和谐勘查,实施精准扶贫,进一步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地质勘查工作区环境恢复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以多彩整装勘查区为例,2015年共恢复槽探近8万立方米,恢复道路5000米,形成费用近200万元,获得当地政府高度赞誉。良好的勘查环境也保障了地勘工作的顺利开展,地质找矿连续实现突破,多彩整装勘查区新增铜铅锌金属资源量47.8万吨,累计探获铜铅锌资源量196.8万吨,成为三江成矿带北段寻找富铜矿的重要区段,被青海省国土资源厅列为2015年全省成果第一号项目,远景资源量目标500万吨。

2016年,我们将在全局深入开展“绿色勘查年”活动,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绿色勘查制度体系,增强绿色勘查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在全局实施5个绿色勘查示范项目并配套绿色勘查研究课题,创建绿色勘查新模式,积极探索空气潜孔锤跟管钻进技术代替槽探、采用便携式钻机和“一基多孔、一孔多枝”定向钻探技术代替或减少修路,努力提升绿色勘查的技术含量和推广意义;确保探矿工程生态恢复治理率为100%、地勘项目生态恢复治理检查和验收率100%;积极营造和谐稳定的绿色勘查环境,形成政府主导、群众愿意、多方支持的绿色勘查新局面,保障地质勘查工作的可持续性,努力实现找矿更大突破。

为建设新福建提供全方位地质服务

福建地矿局副局长  倪  超

面对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福建省地矿局立足福建省省情,在积极推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同时,将广义地质工作作为摆在突出地位的主业来部署、落实,以此来推动和促进转变地质工作发展方式、调整地质产业结构,更好服务福建省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建设新福建。

大力实施农业地质调查。启动全省1:25万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成果集成和数据库建设,加强成果推广应用。落实福建省农业地质调查评价工作实施方案(2016~2020年),以基本农田集中区、粮食主产区、富硒富锌区以及省级扶贫开发县为重点,优选若干个县(市)开展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针对部分农用地重金属污染区、有机氯农药污染区,开展1:1万及更大比例尺土地质量调查。完善主要农耕区、典型富硒区土地质量调查评价成果,加强成果转化应用与推介,探索精准利用特色土地资源的模式。

持续深化城市地质调查。继续开展漳州、宁德、南平、龙岩等中心城市地质调查。优选若干个重点县(市)开展1:5万地质环境综合调查评价,采用“1+N”模式完成全省城市地质信息通用系统开发建设并在全省推广应用,实现全省城市地质信息数据集群化管理。

有序进行地下水资源调查。开展闽东东冲半岛、闽南滨海等缺水地区及其他地区应急地下水源地调查评价,查明地下水资源分布特征,评价地下水资源储量,提供应急供水方案。部署开展全省重点生态功能区、扶贫开发区等优质矿泉水资源勘查,为地方开发矿泉水资源提供技术支持。

逐步推进地热资源调查评价。开展地热资源空白区勘查并实现突破,优选地热重点勘查区开展中深部地热资源调查评价。开展闽江口—兴化湾地区、闽南金三角经济区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优选场地进行地源热泵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建设。以德化、永泰为重点开展全省干热岩资源潜力评价并优选靶区。

不断提高地灾防治能力。推动丘陵山地地灾调查、监测、预警和防治技术领域的科技攻关。加大全孔链式位移监测仪器和边(滑)坡防治模拟计算软件两项国家专利的市场推广应用力度,争取走向国际市场。加强地灾应急处置技术支撑队伍建设和技术人才培养,有效配合省国土资源厅开展全省各县(市)地灾补充详细调查和地灾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着力落实滨海地质环境调查项目。主要实施海岸带滩涂围海造地区域环境影响专项调查评价、海岸带旅游地质资源综合调查评价等相关海洋专题地质调查研究工作。

努力拓展相关领域的支撑服务工作。扎实开展旅游地质、环境地质等工作,以各类战略合作平台推动地质与国土、环保、农业、海洋、测绘等部门的合作,逐步拓展包括土壤质量调查、水土环境污染修复与治理、地下水污染调查与监测等广义地质服务领域。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新疆地矿局局长  曾小刚

新疆地矿局以为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为己任,以地质找矿为立局之本,从宏观视角精心谋划和布局,在找矿战略部署上及时根据自治区发展重点调整思路。“十二五”期间新发现和评价大中型矿床70余处、大中型水源地7处,提交煤、铁、铜、铅锌、镍、金等新发现矿产地66处,可供开发矿产地23处。

我们围绕重点成矿区带、重要矿种的找矿方向,加强区域地质、区域物化探等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火烧云超大型铅锌矿、阿齐山和四台海泉大型铅锌矿、卡特巴阿苏大型金矿、苏云河超大型钼矿等均是通过进一步异常查证发现的;积极参与自治区组织的面向全国地勘单位的1:5万区调、化探及物探测量招标工作,中标项目总数的60~70%;“十二五”期间,承担1:5万区调项目63项,图幅272幅,面积10.4万平方千米,1:5万区调覆盖率由“十一五”的18.9%提高到36.6%。

我们坚持以综合研究成果指导地质找矿新突破,“十二五”期间承揽综合研究项目90余项,经费近亿元;自筹资金4000余万元,开展综合研究项目70余项。我们重视区域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研究,研究提出“两环——环塔里木、环准噶尔,两缘——西伯利亚南缘、青藏高原北缘”,矿产勘查理论新认识,确定主攻地区、主攻矿种和主攻类型。我们强化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多元信息资料的深入研究,寻找突破线索;突出做好优势矿种和重要成矿带典型矿床研究工作。在新疆铁矿勘查研究中,提出了新疆富铁矿多期叠加改造成矿新观点,创建了阿吾拉勒式上叠裂谷海相火山岩型富铁矿成矿模式、赞坎式沉积变质—热液叠加铁矿成矿模式等,并在推广应用中取得巨大成功;在新疆首次发现中生代原生沉积成因的非硫化型超大型火烧云铅锌矿,丰富了铅锌成矿理论,为国内找新类型和开拓找矿新领域有重要指导作用。我们大力倡导“产学研”相结合,注重加强与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了产学研基地,练就了一支技术水平过硬的勘查队伍。

我们加大投入、创新技术,围绕重点矿种的突破积极研究和推广前沿领先地质勘查技术。首次创建了在高寒山区复杂地质条件下高效快速的勘查技术,铁矿勘查取得快速突破,新发现并评价了8个大型矿床,探获资源储量29亿吨;加强矿产实验测试研究,为地质找矿提供技术服务。筹措资金4.7亿元,加大先进仪器设备引进力度,开展了页岩气关键技术参数分析方法体系建立及综合研究、典型金属矿石选冶样品及小取样量分析方法研究等,加大隐伏区、浅覆盖区的找矿技术方法研究,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发现评价了一批找矿成果。重视地质找矿软件技术的研发,金维地学信息处理研究应用系统用户覆盖全国27个省的地勘单位、科研院所和高校,并获2014年度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责任编辑:陈鑫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