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同行 岁月正好

读《温家宝地质笔记》有感

2016年05月10日 8:44 2592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地质矿业   作者:

  收到《温家宝地质笔记》的时候,天正下着小雨,翻开书,看到温家宝提到了周口店实习,思绪一下就飘回到我在周口店实习的那段日子。
  我刚参加工作便在福建的邵武、光泽、建宁和建瓯一带搞化探。虽然离开区调队伍已多年,但想起最初的工作,印象最深的便是闽北的茅草。闽北的武夷山地区雨水充沛,植被特别发育,特别是茅草,长得郁郁葱葱,人一旦钻进去从稍远处根本看不出来,而化探中的规则测网则需要走直线取样。对于我们这些新手最大的麻烦便是只要钻进茅草丛就没了方向感,常常是钻出来之后发现不是要去的那个方向又得从新钻进去,真是哭笑不得。但按设计的路线采样是化探异常圈定乃至找矿钻孔布设的前提和依据,这绝对不能出错,所以我每次都很紧张,害怕取错样,每次都要核对半天确保取样位置在误差允许范围内。
  在学校,老师就告诉过我们地质工作是所有脑力劳动中体力劳动最辛苦的工作,我们的工作是与高山为伴,与寂寞为伍。但正如温家宝地质笔记中说的:“世间有些路非要自己去面对,自己去跋涉。只要有目标,即使路再长再远,山再艰再险,也得咬紧牙关走下去。”地质人,我们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便是秉承如此的信念,一步一个脚印,在高山上,在旷野里,在丛林中,在溪水边,用脚步丈量山川,用知识寻找矿产,用激情奉献青春。
  人说,这是个信息爆炸的快餐时代,大家吃着快餐,看着快餐式的电视,过着快餐式的生活。很多行业很多人浮躁不堪,这样的浮躁甚至波及到了以深山为伴的我们。在这个浮躁的大环境下,地质行业也难独善其身。很多人认为地质行业是付出大于得到,知识不能赢得尊重的行业,尤其是在行业不景气的现在,该如何自处,如何不人浮于事,如何才能胸有丘壑,这值得我们思考。
  《温家宝地质笔记》说:“我在做重砂测量的时候,不仅较快掌握了淘沙技术,而且随时注意观察地质现象,思索、分析、探求规律。在读研期间就定下一生将以高山为伴,不断探索和追求,努力攀登科学高峰,做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而现实中有些人觉得自己是重点大学的研究生、本科生,不屑于做那些看起来没有技术含量的测量、编录工作。但我们的老前辈,那些令人敬佩的知识渊博的地质老前辈们便是如此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在深山中不断探索,不断追求,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丰富的至今仍受用无穷的一手资料。
  书中还提到:“在野外调查中从未定过一个遥测点,哪怕多爬一两小时的山,也要到实地进行观测,认真记下自己所看到的一切。”想到我们有些矿区因为地形较复杂而荒废多年未做工作,矿权登记十余年仍未摸清家底,更不论平日里工作不严谨,定点随意性大、文图不对应等常见问题时有发生,汗颜。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幸好,这是属于我们的时代;幸好,我们的前辈们还在,还能将他们的经验、知识传承给我们;幸好,岁月绝不会苛待真正努力的人。

 

责任编辑:罗娜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