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深钻”海底探矿记

2016年04月19日 9:30 350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地质矿业   作者:

  “后甲板,后甲板,声拖实验室呼叫!”
  “后甲板收到,请讲。”
  “钻机甲板检查完毕,一切正常,可以下放。”
  “后甲板收到,准备布放钻机。”
  在“大洋一号”、“海洋六号”、“科学号”等远洋科学考察船上,由长沙矿山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和北京先驱高技术开发公司共同研发的深海岩芯取样钻机系列产品,由铠装光电复合缆吊放,通过科考船的船艉A型架,缓缓地进入深蓝色的海水中,下放到神秘的大洋底部,开展海底钻探作业。这样的场景,近年来不断地出现在执行我国大洋科考任务的航次中。
  应用在“大洋一号”科考船上的中深孔岩心取样钻机(以下简称“中深钻”)在西南印度洋硫化物合同区勘探任务中的主要目的是为取得热液区深层硫化物岩芯样品,了解热液区硫化物的空间分布和品位,为进行硫化物资源评价提供依据,也有助于对热液成矿系统的认识,所以在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矿区的勘探中,中深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初出茅庐 万事开头难
  2013年,长沙矿山院海洋所科研人员参加了大洋30航次的海试及第三、四航段科考任务,主要负责中深孔岩芯取样钻机的操作和维护。万事开头难,人员和设备都是第一次参加“大洋一号”科考船的科考任务,“人生地不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问题。首先,接口不一致,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很多更新未及时沟通,造成设备对接尺寸不匹配,主要体现在承重头的连接及分线盒的安装固定;其次,对母船支撑系统的参数要求和实际数值的差距。如光电复合缆中光路衰减值、系统绝缘值、母船吊运能力等。最终,在多方共同的努力下,以上问题得到解决,航次任务得以顺利完成。通过这个航次,我们对“大洋一号”船上的调查模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大洋科考工作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再接再厉 再战西南印度洋
  2014年,中深钻参加了大洋34航次的海试及第三航段科考任务。经过30航次作业任务的洗礼,中深钻进行了一次升级改造。在34航次中,中深钻作为重大设备,每一次的作业都备受重视。协调会议、人员安排、作业选址、布放讨论及维护保养等不断地在航次任务中被强化,最终和作业相关的各种事宜都形成了一定的程序,使得中深钻的作业更加规范化,变得有据可依。为后续航次任务中的中深钻常规化作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加这次航段科考任务的长沙矿山研究院员工们度过第一个海上新年。简单的年夜饭过后,甲板上仍然是忙碌的,对钻机进行检查和维护,为下一次下水做好准备。在新年中做事,充满了干劲,中深钻作为新年第一个作业的设备,我们隐隐带着一丝兴奋和骄傲,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新气象。
  三顾大洋 功夫不负有心人
  2015年,参加了大洋39航次的第二、三航段科考任务。通过30/34航次任务中积累的经验,中深钻在不断整改升级后,性能越来越稳定。通过调整和优化钻进参数,第二航段在西南印度洋玉皇热液区第二站位的作业任务中,获取了我国首例深海多金属硫化物岩芯。此次作业钻取深度为7.6米,获取的岩芯总长为2.7米,包含上层沉积物40厘米、块状硫化物2.30米。此次实现的突破,将硫化物勘探从平面拓展到了空间,有利于获取更全面的样品和数据,对我国更好地履行西南印度洋硫化物勘探合同具有推动作用。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三个航次任务的不断打磨,“中深钻”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进步,钻机技术水平距离国际水准还有一段距离,在寻址、坐底、取芯率方面均有提升空间。下一步,大洋科考任务中,“中深钻”将不断优化,为大洋科考获取更多有价值的岩芯样品。

责任编辑:陈鑫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