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筑企业的华丽转型

2016年04月05日 7:57 6380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建设工程   作者:

  当前,我国建筑业受下行压力的影响,房地产行业由黄金时代步入白银时代。身处产业链下游的智能建筑行业受到一定冲击。
  不过,嗅觉灵敏的企业发现,智慧城市领域正掀起一股建设热潮。在智慧城市、“互联网+”行动计划、大数据行动纲要等利好政策的驱动下,智能家居、智慧园区、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各种细分市场需求逐渐显现出来,并迅速成为智能建筑企业追逐的新热点。
  记者近日在首届中国北京国际智能建筑展览会发现,各个企业纷纷深耕智慧城市的细分行业。这场来自企业之间的“智慧化”较量可能才刚刚开始……
  市场热点的转变
  20多年前,随着我国房地产行业的飞速发展,智能化工程不仅能提高建筑物的管理效率,还能节约能源,备受业内人士瞩目,并迅速进入发展快车道。“智能建筑行业逐渐发展成为拥有5000多家从业企业、市场规模达到40000亿元的新兴行业。”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分会会长黄久松表示。
  然而,随着国家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房地产行业也出现“拐点”。未来一段时间,房地产行业从高速增长期步入中低速增长期,去库存成为未来一段时间行业的关键词之一。这对于身处产业链下游的智能建筑企业来说,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而受智慧城市、“互联网+”行动计划等利好政策的驱动,交通、园区、医疗、教育等纷纷有望借助“智慧”的契机,实现华丽转身。这无疑给智能建筑行业注入了一支兴奋剂。
  目前,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人口急剧膨胀,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屡遭诟病。在城市公共服务、城市管理中注入“智慧基因”,提升城市的感知、响应能力,逐渐受到政府、民众的重视,并开始步入实践阶段。如城市交通领域的智能感知系统、提供便民利民服务的智慧社区服务等。目前,与民众息息相关的医疗、教育、政务以及与地方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园区等领域,纷纷试水智慧应用,希望通过智慧化策略实现城市的华丽转型。
  “智能建筑行业细分为楼宇自控、安全防范、综合布线等十几个子系统,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客户群体十分广泛的行业。在当前智慧交通、智慧社区等智慧型应用的需求不断增长之时,市场会出现新的增长点。”黄久松分析道。
  企业深耕细分领域
  当前,各行各业的智慧需求逐步显现,但是,企业如何从中分得一杯羹、抢占市场高地……这是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
  行业中的不少系统集成企业、产品制造企业已经从细分领域入手,专注某一个或者特定几个行业,深耕其中,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同方智慧建筑与园区公司总经理王志强告诉记者:“智慧园区是智慧城市的‘缩小版’,在一定的区域内,便于统筹各方资源,开展相应工作。园区会是智慧城市最先落地的领域。因此,同方凭借自身在智能建筑领域的多年沉淀,开始发力智慧园区,并希望通过园区建设,推进智慧城市的创建工作。”
  与此同时,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研华科技也利用自身的系统集成优势,开展智慧园区、智慧政务、智慧医疗等实践,并取得了好评。
  智慧养老也是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笔者在展会上发现,福建省冠林科技有限公司、NEC公司等纷纷推出相应的智慧养老解决方案以及相关产品。福建省冠林科技有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未来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居家养老成为发展主流,为老人提供安全、便捷、智能化的产品以及服务,市场潜力巨大。因此,冠林不断延伸业务范围,并结合冠林智能家居系统、老年关爱设备以及远程健康监护平台,形成专业解决方案,帮助老人在家享受到医疗、安全等服务。”
  加快自主创新步伐
  尽管智慧城市的细分应用市场前景广阔,但是智能领域相关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还有待提升。
  “我国的智能建筑产品以前多依赖进口,经过20多年的迅猛发展,现在大多数产品都已实现国产化,例如网络通信类产品、安防类产品、楼控类产品、视频会议类产品等产品,在功能上与外国产品平分秋色,在部分领域还更胜一筹。”黄久松指出,虽然能与国际同步,但自主原创的“国货”还很少。
  自主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也是实现产品换代、技术升级的重要动力。黄久松表示,我国建筑智能化产品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还存在一些不足。其中,比较明显的问题是重模仿、轻原创,国产化水平和市场份额远远不够。黄久松表示:“我国中低端智能建筑市场上的主角是‘国货’,高端市场上的主角则是进口产品。国产化产品的市场份额远远不足。”
  国产品牌应当加强研究实力,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如果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就能在智慧城市的市场中获得巨大的商机。”黄久松说。

责任编辑:罗娜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