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2015年锂行业“任性”发展的一点感悟

大道至简 顺势而为

2016年01月18日 9:5 3269次浏览 来源:   分类:   作者:

  大道至简,中华道家哲学,指的是大道理(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是极其简单的,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大道至简,顺势而为”这八个字,就2015年锂行业的发展而言,愚以为就是说在锂行业“疯狂”行情的发展过程中,要看清背后的“故事”。其重点在于,行情好的时候,“大、干、快、上”并不是“势”,也可能是“过剩”的开始。
  说起中国锂行业的发展,要从国内第一家锂盐生产企业开始,1958年,在前苏联的帮助下,我国第一家锂盐生产企业在新疆建成投产。那个时候,锂并没有大规模生产应用。直至1990年,日本索尼公司制造了全球第一款锂离子电池,之后,锂电池市场迅猛发展,2000年后,锂离子电池实现了产业化,实现产业化到大规模应用。但是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的锂产业却并没有随之发展壮大,相反,其却备受“伤害”。其原因在于,在1996年左右,盐湖卤水提锂出现以后碳酸锂的成本大幅度下降,国内的锂盐厂经受不住国外厂商的低价“倾销”,绝大部分都关闭了,当时只剩下新疆锂盐厂和现在的天齐锂业的前身射洪锂盐厂。由此可见,当时的中国锂工业就是没有把握住锂提取的技术发展之“势”,才有此“挫败”。
  但是,自2005年开始,锂离子电池在手机、笔记本电脑大量应用之后,全球对碳酸锂的需求随之暴涨。当时,碳酸锂价格也曾暴涨到8万元/吨,但持续的时间不长。从2009年到2011年,碳酸锂的价格也是起起伏伏,2013年~2014年,电池级碳酸锂的价格跌至3万元左右/吨,接近于成本生产线。2014年后,锂价“触底反弹”,因为中国电动汽车的元年终于“来临”了,当年,中国国产电动汽车年产达到8万多辆,中国电动汽车对碳酸锂的需求在5000吨以上。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国庆假期前后,中国国内电动汽车的产量每个月都在创新高,此时,电动汽车所必须的正极电池厂需要碳酸锂材料作为自己的关键材料,因此,电池级碳酸锂需求暴涨,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同时,电池正极材料厂也只能被动地接受碳酸锂的“疯狂”价格。
  之所以说电池正极材料厂被动地接受电池级碳酸锂“疯狂”的价格,除了供求关系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因素,这就是电池正极材料的生产过程是:电池正极材料厂在拿到电池级碳酸锂后,要先生产部分样品,然后把生产的样品提供给动力电池厂,电池厂要对这个电池正极材料进行认证,而这个时间最少需要半年。记者计算,一个电池国内要求充放电在2000次左右,如果实验过500次~600次,每天充放点2次~3次,需要200多天。这也使得大的材料厂不会轻易更换供应商。这也是电池正极材料厂商“被动”原因之一,同时,也为此次锂价暴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其实,从锂到电动汽车的整个产业链来看,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上涨对下游的影响不是特别大,据计算,一辆电动汽车所需碳酸锂材料40千克~50千克,如果按照其价格上涨3万元/吨计算,每辆汽车的成本上涨2000元~3000元。其主要是由电池正极材料厂和车厂共同分担,在这个共同分担中,电池正极材料厂可以说是占“大头”,也就是说,碳酸锂价格上涨影响最大的是正极材料厂,以往购买材料都是以现金形式直接购买,而随着价格的大幅波动,电池正极材料厂商的现金流压力将大幅增加。单就此而言,一个闭合的产业链,如果这个产业链当中的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产业链将被“拖累”,只有全产业链健康发展,才是“道”。
  但就这样的“道”而言,中国锂产业到动力汽车产业的发展,可以借鉴中国光伏行业的发展,在中国光伏组件行业发展的过程中,2009年~2010年期间,光伏行业的原材料——太阳能级多晶硅曾被卖到500美元/千克,而当时的成本价为20美元/千克,如今硅材料的售价回降到了不足20美金/千克。一个产业的各个环节都应趋于合理价格区间,这样产业链才能健康长远的发展。国家重视新兴产业发展,给予了不同的政策补贴,而补贴的初衷也是为了产业健康持续的发展,当产业补贴停止时,行业就要降低成本以被大众接受保持行业稳定发展。所以,电池级碳酸锂乃至动力电池、电动汽车行业要谨防步多晶硅-光伏产业后尘。
  行业要健康持续发展,必须“顺势而为”。要保证一个产业链的顺畅衔接,就必须保证在这个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企业都“有利可图”。
  大道至简,顺势而为,2016,希望“锂”更加理性。

二维码

责任编辑:李峒峒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