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日本如何进行石油战略储备

2015年12月30日 8:51 2902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地质矿业

能源安全一直是各个国家在制定国家安全政策中关注的重点,而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石油战略储备更是能源安全大战略的重要组成。

我们的邻国日本在这一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看看资源匮乏国日本先进的石油战略储备。

 

日本目前拥有10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分散在日本列岛。此外,北海道和新泻各有一个国家与民间共用的石油储备基地。

 

 

日本中东部地区还有一些民间石油储备基地,分别分布在千叶县,鹿岛,大崎等地。据日本经济产业省提供的资料显示,截止至2006年,日本共有石油储备基地28个。而截止至2008年11月,日本的石油储备量达到155天,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石油储备不仅量大,在储备安全上,日本朋友们也是下足了功夫。

以苫小牧东部的石油储备基地为例,这里采用的是地上储备方式,其储存罐的直径为82m,高24.5m,长达540m,两储罐间的距离大于储罐直径82m,储罐钢板厚度则为3.8m,这样的规格大概一头大象也撞不坏油罐了。

▲ 日本再兴清洁能源热

不过日本并未因此而放心。第二次石油危机的爆发让日本再次陷入困境,民间和政府都开始思考:90天的石油储量是否足够?

但此时若继续加大民间储量,又将使得各油企面临资金困难影响运转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形下,日本政府决定以国家出面,建立新的石油储备。自此日本国家石油公司便建立起国家储备系统。并提出了相应的储备目标。直至今日,我们已经看到一个拥有着庞大石油储备体系的岛国——日本。

尽管霓虹群众们的石油储备量足够大,但其面临的低能源自给率还是给日本政府心头平添一丝担忧。未来,日本想要提升能源自给率,只怕还得从新能源着手。

▲ 日本的天然气储气罐

而秋田基地则采用半地下储备方式, 地下储备方式由于是选择在地下岩洞中储备石油, 而每条地下岩洞宽18m、高22 m、长540 m。岩洞位于地下水位之下, 采用地下水密封, 以保证原油不泄漏。

海上浮式油罐是采用双层钢板结构, 2 层钢板之间被海水填满, 利用海水较高的压力来保证原油不泄漏, 在储存罐的顶部还充有惰性气体, 保证原油储备的安全。

如此面面俱到的储备设施,隔壁霓虹国的小伙伴们也是real厉害。

严密的体系建设

日本国内有关石油战略储备的制度体系非常到位。

 

在立法上,日本通过颁布相关法律对各大石油企业和管理机构提出储备要求。在1975年颁布的《石油储备法》中明确规定:各规模以上的油企必须储备相当于前一年70-90天的石油储备量,在向市场投入储备石油时需向政府通报,且需要通过通商产业省(相当于我们的工商部)批准。而储存石油所产生的成本需由企业自行承担,但各企业可以将此价格加入石油售价中,也就是说,最后的负担会落到消费者身上。

国家则会定期对各油企进行调查,对没有按要求进行储备的企业进行监督管理。通过国家的管控加上民间企业的努力,日本的石油储备量迅速提升。与此同时,和《石油储备法》配合的还有《石油供需优化法》和《稳定公民生活应急法》,这两部法律则分别规定了一旦出现能源危机时,国家应该如何释放储备并调整价格与日需物资的供应。

▲ 日本能源中心

在管理上,日本石油战略储备管理机构层级分明。最高级的机构为通商产业省的资源能源厅,这一机构主持了能源储备行业的所以立法性工作。一旦日本国内出现大型能源危机,需要释放储备时,资源能源厅就成了决策机构,对石油的储备,释放及审定等进行决策。

资源能源厅下设有日本石油天然气和金属矿物国家机构,这一机构既独立于政府也不属于私人财团,它负责管理国家的石油储备及其各类设施。

再其次便是各大石油公司,在石油储备的环节中,各个公司只需要按照决策层的要求进行石油储备,决定储备基地等等。

逼出来的战略

事实上,日本的石油储存量能够达到今天这样的水准,也得益于历史的经验。

1960年代,日本依靠从中东进口廉价的石油,取得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当时的日本正处于发展初期阶段,石油能源作为能源体系的核心,在一次能源中占到60%。

私营石油商们意识到:作为国家核心能源来源的石油必须要有一定的储备量,于是一起定下了45天的石油储备计划。通过他们的努力,日本的民间企业很快就完成了这一储存量计划。

然而,随着重工业的不断发展,石油在能耗中所占比例逐渐增加到65%,加上中东战争的爆发,他们纷纷意识到,45天的储存量并不足够。要想长期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还要加大储存量。再加上第一次石油危机的爆发,更加刺激了日本民间增大石油储量的决心,就这样,日本油企通过每年增加五天储备量,终于在1979年底达到90天的储备量。

责任编辑:陈鑫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