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价整体下滑三季度或有转机

2015年09月16日 8:58 2409次浏览 来源:   分类: 期货

  自2015年1月14日铜价进入全线跌停、伦铜盘中大跌8%后,似乎奠定了今年铜市的主基调。时间已来到第三季度,笼罩在铜市上空的阴云还没有散去的迹象。那么,铜市场将要走向何方?
  现货铜价整体呈现下滑趋势
  2015年LME铜走势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上升阶段、探底阶段。
  第一阶段:2月初~4月中下旬,铜价结束以前的颓势呈震荡上扬。铜价呈现震荡回升,主因是技术修正需求及铜市现货供应紧张引发“逼仓行情”,助推铜价反弹,加之市场预期中国经济将逐步回升刺激铜价,致使伦铜重新触及每吨6500美元。其中2~4月走出典型而标准的“5浪上涨”形态,鉴于5、6月份为制造业采购旺季,中国需求大大刺激铜价上涨。
  第二阶段:5月中下旬~至今。鉴于铜市供应过剩预期及经济前景的悲观预期,铜价开始震荡下滑。沪铜走势基本跟随LME走势。第三季度开始,国内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加深了铜市供需矛盾,同时国内需求疲弱,导致价格下跌。
  从2015年现货铜价看,整体呈现下滑趋势。今年1~2月中下旬,和往年一样,现货铜市场总体供应充裕,尤其是春节后国内进口铜逐步到港,而下游企业大多还未复工,令现货供应充裕。现货相对期货总体维持小幅贴水。3月~4月下旬,各冶炼厂加大生产,且较多扩产扩能,进口铜涌现冲击现货市场,造成市场货源大量充斥。而下游采购需求迟迟未恢复,新增订单的增长速度也远远低于企业开工和新增产能的速度,致使铜现货价格逐步低于期货价格,从而使得铜现货贴水快速扩大,尤其是在3月底,跌幅巨大,最高触及260元/吨。5~6月受国储收储推动及国内部分冶炼厂停产检修影响,铜现货供应紧张,铜现货价格逐步高于期货价格,从而使得铜现货升水加大,在6月底回到250元/吨左右。7月在收储和软逼仓逐步结束之后,各冶炼厂也基本恢复生产,国内铜现货升水有所回落,价格也回到相对合理的位置。7月之后,受国内外疲弱需求的拖累,铜价迟迟未能有上涨突破。
  库存先降后增
  2015年1~7月铜库存呈持续下降状态,亦在一定程度上对铜价构成支撑。现货库存要结合价格来分析。1月底~5月,铜价震荡上扬,一定程度上刺激下游消费。
  一是宏观面和基本面的改善,使得基本金属外盘上涨。国内现货顺势拉涨,直接刺激了下游消费,每周上海现货库存均有下降。
  二是5月之后为了应对铜价下跌,国内铜冶炼厂停产检修,并散布即将减产的消息,也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消费。
  三是7月之后,国内外大环境急转直下,市场虽有诸如“收储”、“抄底”消息传出,但这些难以对铜价构成较强信心支撑。由于近期铜市涨跌互现,走势依旧表现震荡,短期之内担忧情绪未有减缓,所以国内铜价难以拔高。此外,下游需求表现迟缓,受接单量普遍不高的影响,消费进一步减弱。同时因短期行情难有突出表现的缘故,一些商家亦放弃继续接单的动力,市场成交平淡,导致库存量与日俱增。
  全球铜市供应过剩高企。国际铜业研究机构预计今年全球铜市场将供应过剩36.4万吨,而上海保税区库存不断攀升则是最好证明。虽市场对保税区库存绝对值判断不一,但逐月攀升的库存趋势受到各方认同。中国保税区铜库存最高已攀升至接近75万吨,较年初增加了20万吨左右。而Myyouse预估目前上海保税区铜库存在65万吨左右。而中国需求的下降是导致保税区库存量激增的重要原因。
  终端需求缓慢 三季度市场或有转机
  国内冰箱、空调等家电产销迟滞。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5月份国内冰箱产量为956.8万台,同比小幅增加3%,累计完成产量3981.2万台,同比下滑0.7%。经济数据显示,家电市场从一季度的疲软状态中不断恢复,而二季度市场未现预期,整体产量和增速保持略稳趋势,但恢复情况仍显缓慢。同时,受累于国内新房成交数据的下滑,家电销量亦萎缩,拖累了企业运营。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6月份,家用空调产量1676.9万台,同比增长0.5%,累计完成7314.8万台,同比小幅增长2.4%。家电市场中当数空调行业表现良好,产量稳步增长,但一直处于去库存状态。6月份销售增速亦有放缓,库存累计总量小幅增加。预计三季度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推进落实,终端需求市场或有转机,房地产市场的恢复将大大带动家电等消费。
  此外,农村电网改造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电力基建投资、国网重点工程投资、能源电站建设、一带一路等重大投资,是否能拉动铜消费?事实上,国内的铜消费重点——电力电缆的产销,整体仍在增加。目前主要是以基建在拉动电力相关建设投资,但各项投资能否明显拉动铜消费还有待考证。
  未来铜走势展望:当前沪铜上涨力度有所减缓,整体围绕39000平台震荡蓄力。当前市场普遍关注中美经济数据,以指引铜价走势。而“金九银十”消费旺季的到来,也将会是铜价上涨的重要的契机。

责任编辑:叶倩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