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调降铜价预期 为多空争论火上浇油

2015年07月30日 9:16 239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期货

  分析师对于铜市前景的争论已然非常激烈,高盛进一步火上浇油。
  一直以超级空头自居的高盛,全线调降了关于铜价的短期、中期和长期展望,对于2018年铜价预期下调多达44%。
  根据高盛的预测,现货铜到明年底将跌至4,500美元。铜价目前处于每吨5,200美元左右。
  尤其令人瞩目的是,它预测铜价2017和2018年将继续停留在上述历史性低位,因“市场对七年熊市循环进行调整”,即2011至2018年这段周期。
  高盛毕竟是高盛,只要做出关于任何大宗商品市场的如此重大预言,大家都会洗耳恭听。
  但放眼华尔街,不是只有高盛一个巨头。还有其他超级空头,当然也有超级多头。
  上周路透对基本金属分析师展开的调查看点之一就在于,他们对铜价未来一年走势的看法严重分化。

  **空头阵营膨胀**
  在过去一年左右,高盛一直对铜价持看跌观点。
  在路透1月份对分析师的调查中,高盛预期2015、2016年铜均价分别为5,542和5,825美元,在分别对2015年和2016年铜价做出预期的34位及29位分析师中,成为空头特例。
  高盛最新对2015年铜价的预期基本持平,为5,670美元,但是对2016年的预期却大幅调降至4,725美元。
  高盛最新调降铜价预期的时间点说明,该预测没有体现在最新的路透调查中,但高盛已不再是唯一的超级空头。
  美国银行对2016年的铜价预估值4,969美元比高盛的预期高不了多少,代表着参与调查的23位分析师给出的最低预期。
  研究机构Bloomsbury Minerals Economics也没有参与路透7月调查,其看空铜价的程度甚至比高盛还要严重。
  该机构预期铜价会在2016年初跌穿5,000美元,同年底跌至4,250-4,500美元。
  “对于2017年的铜价,我们没有做出正式的预期,但初步预计届时铜价会进一步下跌,有可能跌到4,250美元左右,”该机构称。

  **超级空头的论据**
  上半年伦敦金属交易所现货铜CMCU0均价5,929美元。但这样低的预测早已远远超出为了反映上半年铜价疲软而作调整,而更像对铜基本面发展的彻底重新考虑。
  比如,中国需求曾是全球铜消费增长的推动因素,如今中国需求前景不佳,便支持高盛偏空看法。
  中国增长题材正在熄火,已经无庸置疑。中国房地产泡沫破裂,以及信贷增长放缓,都已释出警讯。
  但高盛辩称,主要工业指标的官方数据,比如固定资产投资,仍在夸大低迷的程度,虽然这些数据已经非常负面。
  实际上,高盛认为今年上半年金属经历了一场“硬着陆”,“2015年第二季的需求同比萎缩幅度为2008/09年金融危机以来最大
  下半年情况可能有所改善,但高盛认为,中国一轮重大去杠杆化周期可能刚刚开始。
  但在此同时,铜供应却料将维持强劲增长,就算出现意外供应干扰事件,也无法扭转。
  高盛称,预计全球精炼铜市场每年供应-消费的过剩数量将超过50万吨,直至2019年。
  Bloomsbury的供应过剩数字低一些,但也认为供应过剩会在今年明年乃至更长时间内持续。
  他们还一致认为,供应面可能不会在当前的价格水准做出回应,但两者指出的原因不同,高盛认为原因在于成本下降,但Bloomsbury认为归因于分散的不同产地。
  或者就像Bloomsbury所说,“只有价格持续走软(我们认为这种情况即将出现),才会抑制供应过剩。”

  **多头阵营**
  多头则持不同看法。
  尽管自1月调查以来,大家调低对2016年的价格预估,但渣打和花旗等其他银行业巨头仍认为明年均价将超过7,000美元。
  7月调查中受访的23位分析师平均预期为7,250美元,其中渣打的预测最为乐观,花旗预估略低于7,100美元。
  多头对高盛做出空头判断的所有因素也有自己的解读。
  比如,就中国而言,双方对提升铜需求的具体原因以及电网设施投资等非周期性因素的重要性就看法分歧。
  甚至在微观层面,对铜还是铝将从当前电网投资计划中受益最大的问题,双方也各执己见。
  多头也坚持认为,空头夸大了新增供应的规模,更重要的是,夸大了新供应可能流入市场的效率。
  多头的理由是,预计铜市将从2016年开始重新出现供应短缺。
  例如,花旗预计今年全球铜市仅盈余9.4万吨,之后将在2016和2017年分别短缺10.9万吨和14.3万吨。

  **无法再达成共识**
  感到困惑么?
  好吧,如果你感到困惑,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一些规模最大的银行业大宗商品参与者的看法也出现了分歧。
  这就是重点。
  虽然对铜市供需状况的争论可谓老生常谈,但多空双方之间出现不同看法往往意味着,市场供应出现短缺或盈余的规模顶多也就几十万吨。
  对于整体规模近2,300万吨的全球铜市而言,这样的幅度处在统计误差范围之内。
  现在问题出在其它地方,即根据未来几年供应面和需求面截然不同的前景,得出完全两极化的预期。
  换言之,多空双方之间目前无法再达成共识。
  此外,至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高盛的最新看法似乎为多空争论又添了一把火。

责任编辑:叶倩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