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长期强势 铜价后市下跌概率大

2015年07月29日 13:9 247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期货   作者:

  经过连续几日暴跌后,周二包括铜在内的大宗商品止跌并有所反弹,沪铜文华指数从37500元/吨的阶段性低位反弹至39000元/吨一线附近。后市铜价将如何演绎?
  1、美元短期弱势回调不改长期强势格局
  近期公布的一系列数据均低于市场预期。详细来看,周二美国谘商会公布的数据显示, 美国7月谘商会消费者信心指数90.9,大幅不及预期100,亦远低于6月的101.4。其中,消费者现况指数107.4,较6月110.3温和下降。消费者预期指数79.9,大幅不及6月的92.8。日前汤森路透/密歇根大学发布报告显示,美国7月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初值93.3,不及预期96,亦低于6月终值的96.1。周二,标准普尔道琼指数公司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5月S&P/CS 20座大城市房价指数环比跌0.18%,为2014年7月以来最大跌幅,不及预期的环比增0.3%。20座大城市房价指数同比增4.94%,低于预期的5.6%。受此拖累,美元指数在98一线承压并出现回调,目前运行至96.5附近。
  笔者认为,美元短期回调不改长期强势。日前公布的美联储6月会议纪要肯定了美国经济的复苏,亦再次明确了年内加息。虽然存在短期因素的影响,但无疑显示美国经济的复苏势头非常稳固,这也更增加了联储加息的正当性。如果美联储在9月加息,那么美元可能迎来较快的上涨势头,IMF已经警告美元升值可能对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市场带来动荡并损及经济。针对美元升值,可能引发资金离开商品市场的新一轮高潮,届时也将对铜价施压。
  2、中国经济依旧疲软,难以对铜价带来有效提振
  财新/Markit7月24日联合公布数据显示,中国7月财新制造业PMI预览值为48.2,低于预期49.6和前值49.4。其中生产指数下滑2.4个百分点至47.3;新订单指数下滑2.2个百分点至48.1,再度跌至荣枯线下方;新出口订单指数下滑3.6个百分点至46.6。整体来看,内部需求无法持续扩张以及外部需求的恶化预示着中国实体经济依旧疲软。
  下半年,随着一带一路的逐步推进,周边国家基础建设将迎来高潮。中国推进亚欧互联互通产业合作,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积极规划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孟中印缅六大经济走廊建设。另外,国务院加快部署稳增长政策,加大重点领域有效投资,充分利用低廉原材料进行基础建设,加强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当前中国经济仍旧低位运行,下行压力很大。当前CPI指数处于低位,下半年中国政府继续出台宽松货币政策空间很大,但短期对实体经济提振有限。
  3、短期反弹难持续,铜价长期仍看跌
  连续暴跌后,周二大宗商品开始反弹。但笔者注意到,除了有环保限产炒作题材的煤焦钢产业链是增仓上涨外,包括铜在内的有色金属及化工板块主力合约是减仓上行,前期空头获利离场迹象明显,多头主动做多能动性较差,亦暗示反弹不持久。
  消息面,高盛将铜价预期大幅下调,世界金属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5月全球铜过剩为19.6万吨,较4月扩大。结合6、7月的生产消费形势看,最近两个月过剩无疑大幅扩大。需求方面,下游消费整体疲软。7月以来,由于价格短线暴跌下游采购增加,部分电缆企业承接电网订单生产也有明显好转,消费短时间有回升,但总体不佳。主要用铜领域中,空调用铜已进入淡季,汽车自5月开始产销已转负,加上6月股灾对消费的拖累房地产用电缆也保持疲弱,低价未能刺激消费的明显增加。因此用铜领域只靠电网支撑,力度和持续性都有限。供应方面,随着大厂检修陆续结束,精铜产量估计将有明显提升。作为铜市主要下游需求,房地产表现依然差强人意。尽管销售数据持续好转,但投资完成额和新开工面积依然未见放大迹象。数据显示,2015年1-6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4.6%,增速较1-5月回落0.5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同比增长4.3%,增速较1-5月回落1个百分点,且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同比下降33.8%,降幅比1-5月扩大2.8个百分点。2015年上半年全国国有建设用地供应20.62万公顷,同比下降21.4%。其中房地产用地4.70万公顷,同比下降38.2%。国内需求整体疲弱的态势或难有实质改变,对铜价亦不会带来有效的提振。
  4、结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铜价短期反弹将延续。连续公布的低迷数据使得美元指数在98承压回调,叠加超跌后空头获利离场及抄底资金的介入,期价短期有望上涨。但长期来看,美国加息无疑使得美元指数长期强势,加之铜市需求尚未明显复苏,铜价在反弹至压力位41500元/吨附近有望再度走弱,届时可背靠该点位重新抛空

责任编辑:李铮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