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膜可修复佛像?

2015年07月25日 9:3 6972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金属器皿

34_H-fxfaswm0928674

修复佛像采用“敷面膜”。

       2014年11月-12月,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在距离宽窄巷子200米远的下同仁路126号的原成都市水表厂厂区内,陆续发掘出了 140余件石刻佛像及残件,被确定为南北朝到唐代之间的作品。这些红砂岩佛像,有单体佛、菩萨、天王像,也有背屏式组合造像,还有一件单体倚坐式托塔天王 像,“在国内极为少见”。

  在修复阶段,文保人员还发现了石像身上的修复痕迹,就粘合问题,与古人进行了一次“专业切磋”。随着3D影像的制作和最后粘接、谐色等环节的完成,今年底,这批佛像将具备“走进博物馆”的资质。

  “面膜”敷半年修复需耗1年时间

  7月20日,记者走进文保中心。储藏室内,已经拼对成功的佛像都有自己独立的塑料防潮箱里。部分佛像包裹着白色织物,无法窥得全貌。

  工作人员说,这些佛像,正在经历“局部脱盐”的步骤。脱盐,是用超纯水浸湿宣纸,将湿宣纸裹住石像,宣纸1-2周换一次。光是这一个步骤,就要 持续半年时间。“这就像是给佛像做面膜。”中心工作人员杨盛说,面膜一是可以保湿,避免文物因为干燥过快而开裂,而是为了吸出佛像体内的盐分。如果不进行 脱盐工作,盐分就可能在佛像表面结晶,将原本风化较为严重的表面撑破,出现粉化现象。

  在“敷面膜”前,佛像先是经历了1个月的清理工作,去掉了表面的泥土,之后又对彩绘、饰金部分做了加固。

  敷完面膜后,佛像还会进行风化加固,用专用的加固剂对文物风化部分进行加固。再之后就可以进入拼对和粘接的环节,也就是将原本散落破碎的佛像恢复到一个较为完整的状态。最后对修复中留下的痕迹进行“谐色”,就是补色差,使佛像“远看一致,近看有别”。

  今年底,这批佛像就能修复到“能够进入博物馆”。

  各有各的招古今匠人隔空对话

  杨盛说,在修复佛像的过程中,他们也和古代的工匠们跨越时空进行了一次切磋。“其中一尊佛像的头部和躯干已经断开,但是在两部分的横截面上,各 有一个正方形的小孔。”杨盛说,上下两块的断面都有打磨的痕迹,而两个小孔,正好能够插进一支榫,证明佛像在出土前就已经断裂并经历了一次修复了。“修复 时间和制作时间相隔不久,应该是雕刻后不久就损坏了,修复后接着使用”

  用木榫无法完全吻合好两块红砂岩,修复工作必须使用粘合剂。那么古人使用的粘合剂是什么成分呢?是否是修筑城墙时常常使用的糯米石灰浆?

  杨盛表示,工作人员搜集了断面上残存的粘合剂,对成分进行了检测,发现是大漆,也就是民间俗称的土漆。成语“如胶似漆”的漆,就是大漆,这是一种从漆树皮部采割出的天然涂料,原本多用于家具制作,因为具有较强的粘性,被聪明的古代工匠用于修复佛像。

  现代文物修复,对不同材质会使用不同配方化学制剂,性能上比起大漆有着明显的优势。但木榫加大漆的做法还是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而这次发现也可视为现代文物工作者和古代工匠的隔空对话。

  3D虚拟修复缺失处可以“补”完整

  为了让佛像有更完美的展览和呈现方式,在进入博物馆之前,文保人员还会对这批佛像进行一次3D扫描,将其数据上传到电脑,使用专业软件进行虚拟 修复。通过3D扫描技术将残缺文物的相应部分分别进行三维扫描,然后虚拟拼接在一起,并依据相关历史资料对损毁部分进行虚拟修复,从而重现文物的历史原 貌。

  “比如发现一个佛像,背光部分破损,我们可以用三维技术把背光修起来;如果底座遗失了,同样也可以修复。参观者在专用的设备上,可以看到3D图像的文物全景,结合实物,会有更好的参观体验”。

责任编辑:陈鑫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