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四项机制促地矿行政管理转型发展

2015年07月02日 8:52 246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地质矿业

  针对耕地资源丰富,矿产资源贫乏的实际,近年来,嘉兴市创新思路,勇于探索,将地矿工作重心从传统的刨土制砖、炸山采石、地下水监测等,转型到以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城市和农业地质调查以及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为主要内容的“三地一治”服务保障土地管理工作上来。特别是依托全方位、项目化、前瞻性、高质量的地质调查,探索了一系列适应新形势、新常态、新要求,具有地方特色、符合发展规律的矿政管理新机制,有力地提升了矿政服务水平。
  1、地质调查服务保障土地管理机制。近年来在我市开展的大范围城市地质、农业地质等调查工作,为土地管理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支撑和信息技术服务。2014年10月,嘉兴成功申请并启动“浙江省土地地球化学调查及在土地规划中的应用与示范”大型农业地质调查项目,确定将海盐县全域、秀洲区油车港镇、平湖市广陈镇以及嘉善县干窑镇作为试点,部署开展土地质量安全调查和永久基本农田质量建档等工作。为更好地促进成果转化,我们将永久基本农田土地质量建档作为突破口,在服务保障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和土地整理,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规合一”的综合运用和分析以及保护耕地生态安全、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差别化补偿政策等工作中进行有益探索,并创立了以“图、文、卡、库、码”五大要素为核心的管理体系,为土地质量管理提供可量化、可追溯、可考核、可问责的制度基础。同时,建立完善了调查、评价、建档、监测、保护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制度和操作规程,探索形成地质调查为土地“数量、质量、生态”并重管护提供全过程服务与保障的机制。实践中,市局将地质调查服务保障土地管理内容写入县(市、区)国土资源局(分局)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并指导基层将调查评价结果纳入表土剥离复垦再利用等具体项目考量,使其成为土地管理的重要标尺和决策依据。
  2、“地热+”产业等经济发展新增长点培育机制。地热(浅层地热能)作为一种新型清洁能源,其开发利用的前景广阔,并已逐渐成为嘉兴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2008年嘉善县大云镇成功打出杭嘉湖平原第一口深部热矿水,2012年运热1号井成功出水,日出水量2592立方米,井口温度64℃,是迄今为止省内打出水量最大、水温最高的地热井,率先实现了我省地质找矿“攻深找矿”的重大突破。“十年磨一剑”。如何运用已有的勘查成果,加快发展“地热+”新型产业和低碳经济,是促进嘉兴人文生态城和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各级党委政府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迫切需要。为此,我们本着综合利用和产业集成的理念,高起点编制了《嘉兴市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利用规划》,并提出开发利用要与自然、历史人文景观、经济发展布局相结合,逐步形成地热+旅游、地热+地产、地热+养生、地热+会展、地热+种养植等多种开发模式。据不完全统计,我市规划期内(2013-2020年)利用地热资源预计可减少碳排放总量为28479吨。下一步,我们将立足区域统筹、梯度开发、综合利用、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原则,进一步整合行政部门、专业单位、社会资源、民间资本的力量,实施好地热规划,以八个优先开发利用区块为重点,推动建立市场有序、业态培育、规模经营、综合配套等机制,逐渐培育和发展起地热经济产业链,形成特色地理景观,提升区域发展后劲。
  3、完善政府服务提高效能机制。地质调查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它不仅服务保障土地管理,更为政府决策和有效服务提供科学依据。一是为政府打破有限的空间利用资源,制定城市可持续开发战略,提升城市能级服务。我们通过开展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嘉兴)城市群地质调查这一部省市合作项目,系统收集了全市3915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海量地质数据,探明了地下0-60米可利用空间潜在资源储量面积约为2300平方公里,建立起工程、水文、第四纪地质、基岩面起伏等城市三维地质结构模型,科学模拟嘉兴城市地下岩、土体空间分布与地层结构,首次提出了构建城市地下空间资源适宜性综合评价“真三维模型”,实现地下地质结构的任意、实时分析和三维、动态、可视化展示,为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规划管理与科学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并为重大工程的科学选址提供了地质支持。近期,为乌镇互联网大会场馆项目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提供开发建设地质适宜性分析和工程防护措施建议,受到省厅及我市主要领导批示肯定。二是为物产增值、农民增收服务。从2002年起我市先后开展了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调查、浙江省基本农田质量调查试点、富硒土壤专项调查以及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等6个农业地质调查项目,秀洲油车港、嘉善干窑、海盐澉浦三镇还分别发现了5.47万亩、1.64万亩和1.8万亩的富硒土壤,为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提高地力和农产品附加值,推进物产增值、农民增收奠定了基础。各有关部门加强工作对接,把富硒土壤优先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并组织做好土地流转工作,规划好富硒农产品种植品种,打造大米、蔬菜、水果等优质富硒农产品品牌。据不完全统计,富硒米市价为普通米价的5倍,仅干窑一地当年可为农民增收6000余万元。三是为民生改善服务。我市的地质灾害主要是地面沉降,始于上世纪60年代,最大累计沉降量达1205毫米。一项统计表明每沉降1毫米直接经济损失3.7亿多元。为此,我们采取了加快地面水环境综合治理和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步伐,全面禁限采地下水,加强地面沉降综合防治,建立覆盖全市的地下水动态监测网和精确到毫米级的地面沉降监测水准网、GPS网等预警监管系统等一系列有效措施扭转受灾局面。至2014年底,市域内3800多平方公里年沉降速率已控制在5毫米以下,地面沉降得到有效遏制。多年来的水文地质调查,高精度地面沉降与地下水监测等,也为政府制定防洪排涝、城市规划政策,提高应急预警能力,服务和改善民生等提供了参考。与此同时,我市率先全省试点完成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估工作,推出政府向用地单位公布告知地灾评价成果、用地单位承诺防治措施制度,成为减少评估环节、改善投资环境、填补政府服务空白、提高服务效率的创新举措,每年可为用地单位直接节省成本上千万元。
  4、符合嘉兴市域禀赋的矿政管理自身建设机制。为了将嘉兴地富矿贫的资源劣势转化为优势,我们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打破就矿而矿的思维定式,把地质调查、地热勘查等工作作为矿政管理的新领域,因地制宜打响“三地一治”品牌,进一步理顺和深化符合市域禀赋、矿地统筹、共同发展的管理机制。同时,通过对外强联合,促整合;对内提素质,抓队伍,不断加强自身建设。重点加强与外协单位的合作,建立与地调院等专业团队定期研究会商的工作机制;将地矿业务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局党组中心组(扩大)专题学习;强化各类培训,提高地矿行政人员的综合素质。从今年起,我们将实施以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估、地质调查以及“三地一治”矿政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三年培训行动计划,将行政与专技人员培训相结合,着力打造一支年龄、知识结构优化、气质互补、业务精干、高素质、讲效率,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矿政工作队伍。

责任编辑:陈鑫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