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重金属污染治理“持久战”

2015年04月20日 9:41 4234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循环经济

由160余位各学科专家组成的联合攻关队伍,将在未来10年甚至更久持续投入到中国农科院“南方地区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控协同创新行动”中——

由160余位各学科专家组成的联合攻关队伍,将在未来10年甚至更久持续投入到中国农科院“南方地区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控协同创新行动”中。

近日,该行动在湖南长沙正式启动。启动地点选在湖南,颇有向“镉大米”宣战的意味——自2013年“镉大米”事件以来,作为重金属污染的重灾区,湖南“鱼米之乡”的光环被罩上一层阴影。

而为参加此次启动仪式,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陈萌山找来近几年关于重金属污染防治的科研材料。他留意到,厚厚的几百页材料中,一半以上出自湖南的研究团队。

重金属污染“复杂超乎想象”

参加启动仪式的农业部官员、农科院等院所专家几乎一致同意,南方地区重金属污染是一项来源复杂、机理不清、极难治理的“世界性难题”。

项目负责人、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研究员刘仲齐介绍说,我国长期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众多污染叠加形成的重金属污染范围广、面积大。同时,与大气和水污染相比,其不易被发现、隐蔽性强,且滞留时间长、具有累积性,“治理难度大”。

他告诉记者,目前还没有弄清楚灌溉水、大气、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对“米镉”贡献的大致比例,已知的情况是“主要在种植过程中从土壤、灌溉水和肥料转移而来”。

此外,即便知晓某水稻生产地区重金属污染的严重程度,也不足以判断稻米是否就被重金属污染。以镉污染为例,不同水稻品种对镉的吸收效率不同——同样的本底条件、同一品种水稻,不同植株间镉含量会有差别;镉在土壤和作物之间的转换机理也有待揭开——同一植株中,根、茎、叶的镉含量可能与籽粒中的含量相差一两个数量级。“问题复杂超乎想象。”刘仲齐说。

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胡培松从2006年就“有意识地”跟踪检测南方稻米重金属含量数据,但“很糟糕”的是“趋势在往上走”,而现在仍然没搞清楚镉的源头,“这是很可怕的事情”。

重金属污染的复杂性不仅表现在污染来源多样性和机理的隐蔽性,还表现在治理方法和手段的特殊复杂性。

以土壤修复为例,目前重金属污染土地治理和修复的技术方法很多,主要包括物理手段、生物方法和农艺方法。这些方法要么经济成本高,如用“新土换旧土”的客土方法、施用重金属调理剂等;要么耗时长,如“超积累植物吸收重金属”方法需要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时间。

大协作力争解决大问题

陈萌山在翻看了几百页材料后认为,尽管我国在重金属污染防治方面已经进行了很多探索,但“目前这些技术都是停留在单项技术上,缺乏配套集成,实际应用率比较低”。

他还注意到,这些技术并未和国家政策有很好的匹配:“现在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出台系统的支持政策来推动解决这个问题,历史上还从没有过这种机遇——当政府重视的时候,我们的科技能不能跟上?”

农业部科教司副司长王衍亮披露,农业面源污染早在2013年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就被作为“一个突出的问题”提出来,中央层面要求就解决重金属污染问题“拿出系统的方案”。他指出,“南方地区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控”这个课题正好契合中央的要求。

“重金属污染防治的复杂性、长期性,需要组织跨学科、跨部门的科研力量,从不同领域、不同环节入手,从单项技术研究向多项技术综合防治转变。”陈萌山说,真正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协同创新的机制。

截至目前,已有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等8个研究单位、10多个学科参与到该协同创新行动。“还有两个所在启动的前一天积极‘请战’要求加入到项目中。”陈萌山介绍说,以后还可能会有涉及到土壤污染综合治理的研究单元加入。

陈萌山在启动会上明确表态,中国农科院将长期、高强度、持续支持该行动。

“我们创新工程国家(支持)上不封顶,去年给了3个亿,今年7个亿。”陈萌山说,如果明年这个重大问题解决得好,资助力度会更大。

历史上,我国曾针对黄淮海盐碱地综合治理开展过农业科技“大会战”,被称为中国农业的“两弹一星”。陈萌山希望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也能促进农业科学家大联合、大协作,力争出大成果,解决大问题。

论文“写”在大地上

“我们的科研课题要从生产中、实践中来,同时将科研成果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王衍亮提出,重金属污染防控必须要有科学依据,找出一种农民容易接受的、低成本的、操作简便的技术,才能大面积推广。

据刘仲齐介绍,协同创新项目以南方稻田主要重金属镉的防治为切入点,研究内容包括镉污染特征与迁转规律、污染过程防控和末端治理3个方面。项目目标包括“建立低成本、可复制、易推广的南方镉污染稻田全产业链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依托试验基地进行示范推广”。

“我们这个项目既要出SCI论文,更要出具体解决问题的系统性方案;既要为国家全面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提供政策依据,又要提出具体的治理技术方案。”陈萌山希望,项目能以应用为目标,办好实验示范点,“最好是论文既写在SCI上,也要‘写’在大地上”。(赵广立)


责任编辑:赵天宁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