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生活之“倒班”日子的香甜记忆

2015年03月23日 10:24 6340次浏览 来源:   分类: 文学杂谈   作者:

  写下“倒班”这两个字,勾起了我许多回忆。1980年10月,16岁的我来到百年铅都水口山参加工作,从1980年10月至2000年4月,从16岁到36岁,有近20年在一线“倒班”,可以说,我的青年时代都献给了锌冶炼“倒班”。
  那时的水口山,生产装置工艺落后,工作环境更是和现在没法比。所以,在炼锌行业里“倒班”这一工作不被看好,相对技术工种的车工钳工焊工电工仪表工化验工简直没法比。我自认没有走入“车钳焊电”等技术工种的好运气,所以一头扎进炼锌“倒班”的行列,一干就是20年。现在回想起“倒班”岁月,并不像一些人形容的那样,什么“黑白颠倒”“浑浑噩噩”,我总觉得“倒班”的日子里别有一番情趣。若不是亲尝,绝不知晓其中还有不少“甜”味。
  一是“甜”在收入上。上世纪80年代初,正是计划经济年代,其中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低收入、高就业”。和我一起在1980年入厂,干上“车钳焊电”等技术工种的人都是从17元挣起,3年后才挣到39元。而我1980年入厂6个月转正后,每月工资加奖金、保健、夜班费、高温津贴竟达70元,比当时的机关一般科级干部收入还高。这样的月收入,直令那些“车钳焊电”技术青工们羡慕不已,最起码吃穿都比他们好,手表、自行车、收录机等“大件”也比他们置办的早。这样算来,尽管工作辛苦一些,工作环境差一点儿,可收入多一些,在当时条件下,咂咂嘴,还是品出了“甜”味来。
  二是“甜”在消遣上。“倒班”和“长白班”比较,时间上较充裕。起码白天在家休息的时间多,不像那些上“长白班”的,在当时,没有双休日不说,一个星期,只有星期天才能“熬”上个白天休息。而对于我们“倒班”的人来说,休白天的时间多。那时年轻,体力恢复快。对于当时20挂零、精力旺盛的那茬人,有大块的白天可以自由支配,甭提多快意了。做完晚班后,小哥们间你约我,我喊你,逛马路、爬山、看电影……反正下班了天高任鸟飞。我那时还算有些正事,总爱钻新华书店、矿山图书室,不敢说是倘徉知识的海洋,但还是或多或少沾了些书卷气。
  三是“甜”在事业上。常言道“十年磨一剑”,我从1980年10月入厂“倒班”,到2000年4月成为厂宣传干事,终于走上文字工作岗位,竟然历时近20年。回首往事,“倒班”岁月称得上我“事业”的起步阶段。那时,我所在的沸腾炉车间相对工作不算累,主要从事锌精矿焙烧成烘砂,做炼锌的原料。我的工作岗位是扫除,每班清洗立惯、惯抖、双旋,拖立惯灰和双旋灰。每班工作量为3小时,剩下的5个小时,就成了休息时间。每遇此,工友们或去休息室吸烟,或扎堆玩笑闲侃,我却寻一静处,任思维驰骋遨游。那时,我担任了车间分会、团支部宣传委员和车间报道员工作,班中空闲时间正好可以构思、撰写稿件。还别说,寂静的夜里,望着车间外的星空,还真出活儿,不少报道车间、班组工作的小文章登上了企业内部刊物以及市级报刊《衡阳日报》《湖南工人报》。有一篇名为《水口山四厂沸腾炉炉寿首次突破100天》的稿件,登在1985年8月份一期《中国有色金属报》的2版,这算得上国家级新闻媒体的首篇习作,而这篇新闻“处女作”就是产自一个夜班的工余时间。这期《中国有色金属报》我收藏至今,每每观之,总觉得心头甜滋滋。

责任编辑:陈鑫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