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定调经济走向 铜市二季度或现转机

2015年03月19日 9:24 219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期货

  过去的一年中,铜价领跌基本金属,而铜价的下跌也令铜企生存状况堪忧。近期,市场上关于铜企减产的消息不绝于耳,这对于铜市供应过剩的局面有所缓解,但铜价能否继续回升需关注中国消费市场的回暖程度。
  一、铜矿减产Pk经济萧条,铜价二月逆袭
  去年,铜价下跌14.78%,超过所有其它基本金属,铜价下跌令铜矿企业的生存状况堪忧。必和必拓、力拓等公司均报告铜矿事故或设备故障,其中必和必拓公司在今年2月份表示,奥林匹克坝铜矿需要进行的维修工作将减少精铜产量,减幅达70000吨,同比下降10.6%。另外,智利国家铜业旗下ElTeniente铜矿因发生火灾,2月产量至少减少4000吨,并预计将到4月影响才会完全消退。在智利,由于成本上升和长时间的价格暴跌,168家矿产运营商被迫关闭。麦格理集团估计,2015年铜企削减开支将达到200亿美元,这会令矿商减少生产。
  在企业减产消息的刺激下,2月铜价出现反弹走势,涨幅超过7%,矿企减产的消息起到了关键作用。虽然短期供大于需的局面有所缓解,但基本面的压力仍然存在,自去年12月底以来,伦敦金属交易所跟踪的铜库存上涨了68%至297200吨。法国兴业银行在2月份的一份报告中表示,今年的库存可能达到60万吨,这标志着供给仍然十分充足。国际铜业研究组织(ICSG)发布的报告中称,预计2015年精铜市场或转为供应过剩39.3万吨。
  2015年伊始,全球经济的仍然没有回暖的迹象,对铜的需求形成压力。现在除美国外,各主要经济体通胀水平下降,需求疲软,经济倍显萧条的景象。各央行纷纷加大宽松的力度,最大限度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在多国央行进行第一轮降息潮之后,现在的形势还没有出现明显的好转。部分央行在降息之后,市场反馈效果不明显,力度还不够。个人预计,若想使萧条期尽快结束,各央行还需加大降息的幅度。
  二、“两会”定调经济政策走向,料继续加大宽松的力度
  从中国最新公布的一系列经济指标来看,2月零售业增长从12.0%下降到了10.7%,工业生产从6.8%同比下滑至8.3%,摩根大通将2015年中国GDP增长预估从7.2%下调至7.0%。在内需下滑的情况下,而另一项重要数据官方制造业PMI持续回落至49.9,已经是连续两月处于50下方,从综合数据来看,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依旧沉重。
  3月1日,中国央行宣布继续降息,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5.35%;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5%,旨在直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近半年来,央行已经是第二次实施降息。从经济指标情况来看,中国央行还有进一步降息的空间,而中国央行每次"降准降息"都会给铜价带来反弹。
  在今年政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指出,2015年GDP增长目标在约7%,CPI目标在约3%左右,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幅在12%,基建投资较去年增加200亿元至1.6万亿人民币,中国将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同时,李克强总理表示"我们有很多宏观调控手段还没有用,这就为今年应对更多、更大的困难留下了余地。"从总理的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加大财政措施的决心比较坚定,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将更大,这对现货铜市场偏多。
  三、中国需求有望增长,铜市二季度看涨
  随着央行政策的放宽,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有望回暖;为了稳定经济的增长,政府有望在电网等基建投资上加大力度,这些对铜的消费都有一定的拉动作用。整体来看,2015年,作为铜的消费大户,中国的需求有望出现回升。
  有市场消息称,中国国家储备局初步计划在2015年收储大约20万吨至25万吨铜,而其中多数铜将在今年上半年交货。作为全球最大的铜消费国,中国政府扩大铜储备则会将所有铜市过剩供给收入囊中。若如此的话,势必对铜价形成利好支撑。
  铜价目前走势位于长期趋势线的下轨位置,在该位置出现整理走势。一般而言,长期趋势线的支撑比较强,不容易快速跌破,需要时间来验证趋势线的支撑力度。如果整理之后破位,将有止损盘出现,而导致进一步下跌;如果企稳,反弹幅度会比较大,后市需关注在该位置的支撑情况。
  从多方面来看,为了稳定经济增长,给经济结构改革赢得时间,预计中国仍有进一步放宽货币政策的空间,而这对铜价将形成利好。铜价经历持续的下跌之后,2月迎来反弹,技术上看后市仍有进一步上涨的空间,二季度铜价或迎来转机。

责任编辑:叶倩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