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出2014年有色金属行业十大新闻

2015年02月12日 9:10 5800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2014 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之后出现的需求不旺、增速下降、资源环境约束收紧等问题,有色金属全行业积极应对,主动作为,克难求进,总体保持了平稳运行态势。在这辞旧迎新的时间节点上,本报在广泛征求业内意见的基础上,评出2014年有色金属行业十大新闻,分别是:
  一、有色工业新常态下平稳发展
  2014年,有色行业发展总体保持平稳运行态势。十种有色金属产量4417万吨,同比增长7.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左右,8646家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23万亿元,同比增长9%左右,实现利润总额1719亿元,同比下降0.3%。产业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能力、国际化经营、行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改善和提高。
  二、有色行业化解产能过剩力度进一步加大
  2014年,有色行业化解产能过剩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淘汰电解铝产能42万吨。有色协会就产业结构调整和化解产能过剩问题积极向政府建言献策,得到了国务院领导同志的肯定。2014年在继续推进“以铝代钢”、“以铝节铜”的基础上,有色协会于2014年11月27日在广东南海召开了“扩大铝在建筑行业应用高层论坛暨铝合金建筑模板展示会”,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三、五矿联合体收购全球最大在建铜矿项目
  2014年8月1日,由中国五矿集团公司所属五矿资源有限公司牵头、国新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和中信金属有限公司共同参与的联合体(“五矿联合体”)完成拉斯邦巴斯铜矿项目股权交割,该项目是中国金属矿业史上迄今实施的最大的境外并购。项目最终交割支付金额为70.05亿美元(包括股权收购对价和2014年已发生资本投入),五矿联合体从此正式接手位于秘鲁的邦巴斯铜矿项目。
  四、有色行业科技进步成果显著,7项成果获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2015年1月9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有色金属行业7项成果获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由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东北大学等单位完成的“新型阴极结构铝电解槽重大节能技术的开发应用”等成果为行业节能减排做出了积极贡献。
  五、有色行业更加重视节能环保,向绿色发展迈进
  2014年,有色行业更加重视节能环保,绿色矿山建设稳步推进,112家企业通过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验收。2014年6月26日至27日,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主办的“促进全国有色金属矿山绿色发展大会暨2014年(十二届)中国有色金属矿业高层论坛”在湖南郴州召开,对大力推动有色矿山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建设,实现有色矿山绿色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六、我国稀土产业实施重大重组,“1+5”格局形成
  2014年8月,包钢稀土、厦门钨业、中铝公司组建稀土集团的方案获得工信部备案通过,2014年12月,五矿集团、广晟有色、赣州稀土组建大型稀土企业集团实施方案获批。至此,中国稀土产业重组后的“1+5”格局形成,宣告着我国稀土行业整合的基本工作已经完成。稀土产业完成整合后,我国稀土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七、有色国企改革深入推进
  
2014年4月1日,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与民营企业杭州锦江集团就贵阳清镇氧化铝项目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加大了央企与民企的广泛合作;8月25日,以市场化、国际化为改革方向的国企改革试点工作在江西铜业集团公司正式启动,以真正实现国有企业在现代企业制度框架内的自主拓展、自主决策、自主经营,以此为标志,有色国企改革逐步推进。
  八、中经有色金属产业景气指数发布
  2014年1月28日,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与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经济日报中经产业景气指数研究中心三方联合发布中经有色金属产业景气季度指数。从4月开始,每月发布有色金属产业景气月度指数。指数的发布,对国内有色金属的投资、贸易、期货、股市等产生了积极影响,对于提升我国有色金属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定价权起到了重要作用。
  九、符合《铝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公布
  2014年4月6日、2015年1月4日,工信部先后公告了两批共85家符合《铝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铝行业准入门槛进一步提高。列入规范名单的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产能分别为1890万吨、3630万吨、2954万吨。
  十、青岛港骗贷事件引发贸易融资担忧
  2014年6月初,青岛港发生了多家贸易商利用同一批铜产品仓单重复质押融资骗贷,再通过从国内外银行贷出来的资金投入到房地产项目等的行为。国家外汇管理局在检查中发现,大量企业利用伪造编造商业单据等构造虚假贸易,使得转口贸易成为投机套利的一个工具。随着青岛港骗贷融资事件升级,虚假贸易额已达100亿美元。为从银行端加强监管,上海等地开始收紧信用证业务,随着监管从严,大宗商品信用证开设将越来越难。

责任编辑:彭薇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