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价迈入“裸泳”阶段?

2015年02月02日 10:0 2532次浏览 来源:   分类: 期货

  在人民币贬值和铜贸易企业资金链频现断裂的背景下,国内融资铜开始大规模“潮退”,铜价遭受打击并加速下跌。上海期货交易所铜期货价格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内跌幅超过7000元/吨,40000元/吨的关口被轻松击破,市场人士认为目前铜价已经开启“裸泳”模式。

  人民币贬值冲击
  融资铜早就被市场所认知,但长久以来融资铜模式一直运行故我,即便是去年“青岛港风波”后银行加大了打击大宗商品融资的力度,铜融资在国内依然盛行。
  简单地讲融资铜就是向银行赊账买铜,然后迅速利用转售套取资金,最为人熟知的手法是信用证模式。这种做法主要是利用银行信用证并借助转口贸易来实现。
  以国内铜贸商A为例,该公司从境外公司B手里买了一批铜,向银行申请开具信用证作为付款工具并延期90天或180天付款;而后A公司将铜折价出售给C公司,获得美元并结转为人民币。最后,C再将铜销售给B,整个融资环节就完成了。在这个过程中,铜作为交易标的并没有真正地流转到实体经济中,铜的仓单在三方流转后整个交易就完成了,这些铜一般堆积在保税区。如果这种模式一直延续,融资铜其实会锁定相当一部分的库存,这一规模在70万吨至100万吨。
  值得注意的是,对融资铜而言人民币汇率走势影响较大。因为在融资铜过程的最后环节,A公司需要用人民币购买美元来归还之前的“赊账”。如果在这期间人民币升值,那么融资铜模式还会获得额外的收益。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人民币对美元不断升值,市场多数人也看好人民币长期走势,铜贸易商在这段时间获利颇丰。
  但上周人民币汇率出现较大幅度的贬值,人民币汇率5个交易日内四度逼近跌停,汇市的大幅波动并没有像之前那样引来“央妈”的援手,人民币进一步贬值的预期开始弥漫,这意味着融资铜需要以更多的人民币来购买美元,短期快速下跌的汇率使融资铜原有模式难以为继,许多贸易商开始放弃这种操作方式。旧有模式锁定的库存约100万吨,这些融资铜一旦流入市场短期将对铜现货价格造成明显冲击。近日,这一影响已经在期现货价格上开始体现。上海期货交易所铜期货价格上周已跌破40000元/吨关口。

  铜贸易行业洗牌
  相比钢铁、煤炭行业,铜贸易行业的“冬天”来得稍晚一些。在过去,铜贸易行业可以借助低成本进行套利。一位业内人表示,早期企业投资房地产、押注期货市场等行为在2014年下半年已较为少见,在国内市场利率走高后,很多做融资铜的资金开始投入协议存款和理财产品。
  一些银行为了拉存款甚至鼓励这种套利行为,但这也给银行带来了风险,毕竟融资铜的模式不是套利“永动机”。在监管逐渐收紧、铜市不景气、人民币汇率贬值的三重冲击下,铜融资盈利的空间丧失殆尽。
  据悉,广州某大型铜贸易商去年资金链断裂,目前还在处置阶段,该企业倒闭的原因正是借助融资铜的资金来投资其他金融产品最终被拖垮。
  2009年到2012年是贸易商融资铜套利的黄金期,那时信用证套利单次收益在2%左右,而操作周期只有短短的2至4天,一些做得较好的贸易商年化收益率甚至在100%之上。2013年至2014年虽然监管部门对大宗商品贸易融资加强了监管,融资铜的利差大幅缩小,铜贸易商套利平均年化收益已降到30%之下,一些贸易商的风险事件开始暴露。
  据调查,近两年不仅融资铜套利空间减少,操作过程也变得越来越困难。为了控制资金额度和规避监管层的审查,很多贸易商选择注册另一家壳公司来进行操作,一些中小的贸易商已经很难通过贸易融资来轻松获取利润。
  自2015年初开始,人民币汇率的下行让融资铜风险进一步暴露。广州某股份商业银行曾表示,目前有色金属跟钢材、煤炭行业一样是限制性行业,银行不敢再轻易放贷,预计未来一段时间铜行业特别是贸易商的日子将会很难过,同时新一轮的洗牌已经开始。

  铜价低迷到何时
  融资铜模式目前已经开始暴露其弊端,保税区的铜库存或将流入市场。这种预期已经开始令铜期货的投资者作出反应。铜价目前已经处于“裸泳”中,多家铜生产商均表示铜价在年初跌至40000元/吨下方是没有想到的。可以预料到的是,随着行业洗牌,虚假贸易将遭受打击,流通渠道将逐步向实体贸易企业集中,但不可避免的是,铜价过快地下跌将影响到铜市的健康。
  在低迷的环境中市场将希望寄托于国储。上周路透社称,中国国储局2015年至少将从国际市场买入20万吨铜,但这一消息并没有得到官方的确认。分析人士认为,收储的预期只能短期内稳住铜价,如果国储没有相应动作的话,市场恐将迎来新一波下跌。对于保税区的铜库存来说,20万吨的力度并不是很大。无论如何,铜的高价时代已经终结,它将跟螺纹钢、铁矿石一样长时间徘徊在历史低位。

责任编辑:叶倩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