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高新区打造美丽“钛业”之梦

2014年12月15日 9:57 295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钛资讯

     宝鸡·中国钛谷——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是陕西的唯一,也是中国的唯一。这个被誉为“中国钛谷”的地方,如今已成为中国西部乃至全国高新区中经济指标增速最快的区域之一。
  古有“青铜器”今有“钛合金”
  钛,作为新金属材料只有50多年的历史。然而,由于它优异的性能,发展速度非常快,现已成为工程技术及高科技领域中的关键材料及支撑性材料。钛有望成为继铁、铝之后崛起的“第三金属”,甚至有人将21世纪称为是“钛的世纪”。
  宝鸡市副市长、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王琳介绍,宝鸡对中国冶金的两大突出贡献,古有“青铜器”,今有“钛合金”。《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将宝鸡市定位为关天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和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那是因为宝鸡的钛产业,与太多的中国第一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第一颗氢弹的引爆,第一艘核潜艇的下水,第一颗软着陆卫星顺利返回,首次向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运载火箭,首次成功发射神舟系列飞船及实施奔月工程等,都使用了宝钛集团提供的关键性稀有金属材料。
  目前,宝鸡高新区已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以钛为主,钨、钼、钽、铌、锆、铪等稀有金属加工材并存的金属材料加工、销售、研发基地。基地内已聚集了以宝钛集团为龙头,集科研、生产、加工、贸易和流通的企业440余家,其中近30家被认定为钛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
  90%高端钛材产品
  宝鸡制造宝鸡是国家有色金属研发基地,其钛金属材料的科研与生产有一定的历史,素有“中国钛城”之称。宝钛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以钛及钛合金为主的专业化稀有金属科研、生产基地。多年来,在宝钛集团辐射和带动下,宝鸡高新区钛及钛合金产业集群初具规模,该领域已经聚集科研、生产、加工、贸易和流通企业400余家,从业人员已有约4万人。
  为了加快中国钛谷产业集群建设,宝鸡高新区规划建设了宝鸡钛科技产业园,把区域内的钛产业技术、设备、人才等存量优势转化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增量优势。把宝鸡钛科技产业园作为中国钛谷的载体,打造特色产业基地。为此,宝鸡高新区积极申报了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重点科技产业园、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国家钛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等,大大提高了“宝鸡钛科技产业园”的发展定位,扩大了在国家宏观经济大盘子中的影响力。
  按照分片集中、园区化摆放的原则,“宝鸡钛科技产业园”形成了园中园的发展格局。同时,按产业链的要求和产业集群的发展特征,宝鸡高新区编制了《宝鸡国家新材料高技术规划产业基地建设发展规划》,重点发展钛、锆、铪等有色金属及其合金材料产业,以便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整合资源,加强分工配套,完善产业链条,形成集聚效应和整体形象。
  “我们围绕‘海绵钛-钛铸锭-钛加工材-钛合金材-钛复合材-钛材深加工产品’纵向产业链以及‘技术研发、技术转移、专业孵化、钛材交易、其他社会中介服务’等横向服务链,形成‘一个产业园、多个园中园,一个大产业、多条产业链,一个大集群、多个小集群’的发展格局,使宝鸡高新区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钛谷。”王琳如此描绘了宝鸡·中国钛谷的发展前景。
  经过多年发展,以宝钛集团为龙头的钛及钛合金新材料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宝鸡高新区第一大主导产业。2012年宝鸡钛产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均达到240亿元,钛材加工装备、技术水平及生产能力均居全国第一,市场份额占国内钛材加工市场的80%以上,承担着中国90%以上高端钛材产品的生产任务。
  集聚效应成为发展内生动力如今,钛及钛合金新材料、高速铁路装备、现代石油钻采传输装备、汽车及零配件、航空安全装备、中低压输变电、机床工具制造等七大优势产业集群,构成了宝鸡高新区经济发展的新优势,成为宝鸡高新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举措。
  钛谷效应引来资本聚集,众多航母级大项目纷纷瞄上宝鸡高新区。
  亚洲最大的钛粉企业宝鸡富士特钛业公司落户宝鸡高新区;投资2亿元的台湾华新丽华股份独资的“特种钢中厚板材生产项目”在宝鸡高新区建成,成为国内最大的中厚板材生产基地;由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与宝钛集团投资26亿元的国家核级锆材研发及检测中心暨核级锆材生产线项目落户宝鸡高新区,形成了包括核级海绵锆、锆合金熔炼、锆加工材等在内的我国完整的核级锆材产业体系,填补了我国核级锆材生产空白。
  宝鸡市市长助理、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卓宇介绍,“预计到2015年,宝鸡钛产业基地将实现年销售收入600亿元,出口创汇10亿美元;国核宝钛锆业将形成年产2000吨核级海绵钛、500吨核级成品锆材和500吨工业锆的生产规模。宝鸡将真正成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宝鸡高新区将成为全球钛材料产业的创新网络结点、国内最大的规模化和集群化生产基地,‘宝鸡·中国钛谷’品牌将享誉国际。”

责任编辑:陈岩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