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CT”解疑地下盲点

——记广西最美地质队员、广西地球物理勘察院高级工程师黎海龙

2014年11月28日 9:35 2624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地质矿业   作者:

  青山为伴,风雨同行,不论是地质包里的青春、标尺杆上的时间,还是地质图里的阡陌纵横,多少付出,多少收获,点点滴滴都刻在了黎海龙的脑海中。
  献身地质二十多年,广西地球物理勘察院的黎海龙用汗水和智慧把工作写成了一本厚厚的书,翻开这本书,一个地质人的坚守、辛劳和担当跃然纸上,一个奉献、真诚、热情的形象呼之欲出。看科研硕果,书中自有千钟栗;追时代大流,书中自有弄潮儿。此书有曲折,有深度,也有故事。
  用心给地球做“CT”
  1992年,黎海龙从长春地质学院应用地球物理专业毕业后来到了广西地球物理勘察院。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大学生被社会视如珍宝,来到单位以后,理想和现实的落差几乎浇灭他一腔热忱--简陋的设备仪器,艰苦的野外环境,根本不是他想象中的样子。当时正值地质行业的低谷期,黎海龙身边有很多地质专业的人都改行或跳槽走人了。他不愿意离开,靠着对地质的这份热爱,凭着初出茅庐的拼劲,咬牙坚持了下来。
  运用先进科学仪器做检查不只是医学的专利,物探人员也常给地球做“CT”。 用科技武器了解地质结构、勘探地下资源,正是地质人黎海龙的强项。
  在做桂西北、桂西1:20万区域重力调查工作时,山多路陡,重力勘探的范围又非常广,他每天背着水、干粮和20斤的仪器翻山越岭,却从不言苦。有时候山区村庄少,一整天都见不到一个人,工作十分枯燥;桂西北地区本来就缺水,他带着一个能装3斤8两重的水壶却不够喝,运气不好没有溪水、泉水的时候就只能喝田里的水。因为交通条件差,他和项目组的同事们几乎每天都是“两头黑”:早上五、六点天还没亮就起床,晚上八、九点才能回到住的地方。
  1996年,黎海龙在南宁隆安县屏山乡做区域重力调查项目。有一次,他们跑的路线为深山无人区,交通极差。按预计情况,天黑之前他们可以从山里出来走到公路上,没想到地图与实际道路相差太大,看似近在咫尺的山头,路却九拐八弯。行走之间天色已经全黑,在人烟稀少的地方找不到东西吃,幸好那天运气不错,在村民家里弄来了一碗玉米粥充饥。那时还没有手机这些先进的联系方式,他和同事只能打着手电一路摸索着,凌晨两点才走到公路上找到等候多时的司机,回到驻地已经凌晨三点多钟。同事提起此事,记忆犹新,他说“真的是骨头都散架了”。
  试问绿水青山,路途竟在何方,风雨化作汗水,不悔当年情怀。地球物理勘查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黎海龙十多年的野外工作,重力、磁法、电法每一个技术环节都亲身经历过,实践经验非常丰富,在此基础上他所做的综合研究才非常接地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春华秋实,昨天的努力带来今天的成绩。成就不菲,但这个豪爽的男子汉脸上仍然满是谦逊:“坚持下来才是最大的成就。”雄关漫道真如铁,至今为止,黎海龙参与了广西四分之一面积的重力勘探项目,十几年的野外生活,他几乎踏遍了八桂大地的崇山峻岭。
  工作以来,他先后参加了桂西北、桂西的1:20万区域重力调查工作,主持了多个图幅及地区的1:20万区域重力调查工作,主编了多个图幅的技术说明书及桂西地区、桂林-荔浦地区、桂北地区的1:20万区域重力调查成果报告,均被中国地调局评为“优秀”报告。
  “钻”出来的技术人才
  九十年代之后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各式地学类的软件百花齐放,绘图软件MAPGIS一度摘取了地质科技软件的榜首。这个软件是当时较新的地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处理平台,为给物探工作添一份助力,2001年,黎海龙自学了MAPGIS。
  困难接踵而至。在学校里虽然接触过286、386等老式微机,来到野外后项目组只配置了PC-1500计算器,整个物勘院当时只有一个工作站固定在院部,接触电脑的机会很少,对电子设备慢慢地生疏了。后来重力项目配置了笔记本电脑,他没有老师,又不熟悉编程,更对新软件一无所知。但他知道,不钻研就没有长进。数据处理、绘图、图像分析……一点点地学,无数次地尝试、失败、再尝试,MAPGIS就这样被他攻克下来。
  2002年,黎海龙所在的区域重力项目组首次采用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进行重力测点的三维定位。作为当时的项目负责人,他责无旁贷地担起了钻研重任。在学校学过测量基本知识的他,一头扎进了系统学习里,经常打电话与专家交流,也与其他单位技术人员探讨问题,硬是用一个月的时间将静态GPS定位技术熟练运用到物探工作上。
  书山有路,以勤为径。不管在野外什么地方,他的床头永远放着几本专业书籍;单位的专业资料借阅卡上,总能看见他的名字;每次的培训材料,他都一点不落的收集起来;攻读在职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就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查阅资料和书籍。
  在重力组跑野外的时候,黎海龙发现繁琐的野外数据处理经常要花上5、6个小时,效率太低,就尝试着运用电子表格的公式对数据进行运算处理。近几年物探来了几个计算机水平很厉害的小伙子,在黎海龙所编函数的基础上,编出了磁法预处理软件,能将数据处理的时间缩小到十几分钟,大大提高了电子化的速度,减少了出错率。
  钻坚研微,他是同事眼中的技术骨干;铁中铮铮,他是每一次新技术应用的带头人。
  应用软件更新换代快,同事常说,黎海龙在这方面是大家的老师。每次一引进新仪器及软件,他就上阵摸索,熟悉仪器及软件的精度和可靠性。他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通过大量软件的接触和摸索,他对新软件使用上手很快,达到了触类旁通、孰能生巧的程度。
  “野外工作这么累,哪还有精力看书学习?”有人十分不解。
  “学以致用”。他的回答简短而坚定。
  科研力量最是金贵,能干如他,负责承担了多项科研课题。其中,《广西隐伏岩体与深部找矿研究》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赞誉,评审专家们一致认为,该成果是广西重、磁资料结合地、物、化、遥的最新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广西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物探专题项目中,他带领物探专题团队出色完成了潜力评价重、磁专题的研究工作,在全国评审中取得全优的好成绩。
  作为多年奋战在物探一线上的老兵,他充分利用广西区域重、磁及化探资料,结合当前最新的成矿理论及新的认识,运用“3S”技术合成等重要的地学空间信息,提出新的成矿远景区和找矿靶区。他汇集了广西物勘院资深地质、物探老专家的意见,加强区域重磁异常和重要成矿带的综合研究工作,主持制定了物勘院2015-2020年的物探发展规划,并建立了1:5万重磁项目备选数据库。
  物探前沿的“弄潮儿”
  黎海龙,现任广西地球物理勘察院院长助理兼物探分院院长,早年已获评物探高级工程师的他,继续充电,2012年考上了中国地质大学在职博士研究生。中国地调局地质调查项目技术专家库地球物理专业监审专家在全广西只有三个,他就是其中之一。
  2005年,他在《物探与化探》上探讨了桂西裂谷区域地球物理特征。2007年,他对桂西地区重力场地质意义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2011年,他对广西岩浆岩重磁异常特征和深部找矿特征进行性了分析和预测;并预测了广西德保铜矿和佛子冲铅锌矿的物探技术应用方法,发表在专业刊物上。
  2006年,他勇挑重担,紧追潮流,担当了广西第一套GDP-32Ⅱ多功能电法仪的引进和试验工作。截止到目前,该套设备已完成产值超过1500万元。2009年他主编了《电磁法在矿产勘查中的应用研究》科研报告,全面总结了GDP-32Ⅱ多功能电法仪的使用情况和应用效果。
  2006年以来,为探测地热这种新型的环保能源,黎海龙带领物探分院利用先进的物探仪器先后在柳州市留休地区、浙江省奉化县葛岙地区、桂林市李家村地区、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东港地区开展地热勘探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成果。
  始终奋斗在物探勘探、科研第一线、作为广西重力学科带头人的他,看到了2012年在苍梧社垌地区启动的1:5万重力调查项目取得的地质成果和找矿前景,目前正在部署和谋划2015-2020年广西1:5万重力调查的开展,为广西地矿事业做出新的贡献而努力。
  人们常说物探先行,相对于直接见经济效益的生产项目,物探工作效果并不明显。但黎海龙不爱计较这些,他看得长远:必须认真把物探工作的每一个技术环节做扎实,地基不稳哪来的广厦千万间啊!
  2008年在广西佛子冲铅锌矿资源勘探中,矿区出现矿山直流电车用电的干扰,加上周边民矿的用电,电法勘探工作只能在强力的电磁干扰中开展,根本无法得到可靠的成果。为了得到可靠的数据,黎海龙他们连续几天进行多次的试验,采取改用交流电、注意排除地表干扰、注重异常点的剔除和矫正等方法终于克服了这一难题,获得了真实的数据。最终缩小了找矿区域,发现有找矿远景、断续长4.4km的异常5处,为预测转入勘查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延长了矿山的寿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更可贵的是为今后在同类矿山开展物探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八十年代贵港桥圩盆地一处航磁异常未能找到矿,做过较多研究和钻孔验证,在孔深一千多米也没发现磁性物,异常不能得到满意的解释,让地质老专家麦广田一直惦念。2011年,随着钦州地区1:25万重力调查的结题,圈定了桥圩属于重力高异常地区;同年,广西物勘院在桥圩盆地开展了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项目。黎海龙在工作中接触了这处磁异常后,虚心向老专家请教,通过重力和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等物探方法相互佐证和相互约束,分别进行了反演计算,最终得到隐伏岩体界面深度较为一致的结论。后经桥圩盆地地热资源勘探孔验证,三十多年前悬而未决的桥圩磁异常被证实为岩浆岩型的钛磁铁矿引起。“物探方法只要合理部署、正确解译,其在深部找矿中还是必不可少的”又一次被具体的实例证明了。专家夸他,对工作的严谨和专注青出于蓝。
  近几年,物勘院招聘了30多名年轻的大学本科以上应届毕业生充实到物探队伍。作为物探分院的带头人,黎海龙在潜心学习中积累,在不断实践中创新,有了一整套成熟的工作方法,他迫切的需要传授给他们,后继有人才是长远的发展之计。在他的带领下,分院制定了“一年充实重、磁、电、震、测井及工程物探等各方法的技术人员,三年培养出合格的各方法技术带头人,五年打造一支实力雄厚的综合物探队伍”的“135”人才发展战略目标。“传帮带”被他们发挥到了极致,现在物探分院的杨富强、区小毅、黄德军、覃良厅、刘秀飞等几个20多岁的优秀年轻人均是独挡一面的技术人才。
  他更乐于分享自己的经验。“当劳累变成一种享受,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和体力活动,你就发现了野外工作的价值”。我们爬山涉水,不如就把它当做是在参加电视台的综艺节目‘漫步广西’吧。”地质人的影响和感召,这样一代代地传承着。
  夜已深了,他的办公室却还亮着灯。楼里很静,侧耳细细听着,能听见书页翻动和鼠标“嗒嗒”的声音。墙上挂着的《广西数字地质图》静默无言,桌边的专业书刊有些凌乱,从电脑屏幕里泛出的蓝光映在他的脸上,显出一种陶醉了的专注。

责任编辑:罗娜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