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金川集团走向世界的“金字招牌”

2014年10月24日 13:31 1335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镍资讯   作者:


  科技成果如何转化成核心竞争力?——研以致用
  进入新世纪以来,金川集团在镍钴铂族金属采、选、冶及相关新材料领域形成了一批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生产装备,以这些核心技术和设备为基础,相继开发了羰基镍粉、羰基铁粉、四氧化三钴、高纯阴极铜、精硒等几十种新产品,并相继形成了羰化冶金产品、镍基合金产品、银系列产品、镍盐产品、镍钴粉体材料及粉末冶金等产业链。
  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有了长足发展。围绕有色金属新材料,开发了电池材料与二次电池、高纯金属、贵金属深加工、粉体材料、气化冶金等系列产品;围绕有色金属精深加工,重点发展铜加工、镍钴加工、钛加工等,成为国内知名的大型电线电缆和铜加工材生产企业及国内镍钴基超级合金生产企业;围绕新能源装备制造,重点发展太阳能真空镀膜和太阳能平板集热器、太阳能集热工程系统,进入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关键核心材料和技术领域。
  其中,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镍钴冶金技术在金川的诞生,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镍钴铂族金属工业及相关行业的发展。
  集团承担的国家“十五”重点攻关项目——羰化冶金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打破了国外同行对该技术的封锁和垄断,解决了安全、工艺、装备、控制等一系列重大技术难题,建成了500吨/年试验生产线,标志着我国已经全面掌握了这一世界镍冶金的尖端技术。现在,10000吨/年羰基镍项目即将竣工,5000吨/年羰基铁项目已经建成进入试生产。
  富氧顶吹镍熔炼技术,具有节能、高效、环保等优点,年处理镍贫矿100万吨,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镍冶炼系统,也是金川循环经济的经典项目;通过消化、吸收、技术再创新建成的世界首座铜合成熔炼炉,已经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炼铜新工艺,使金川的铜冶炼技术跃居世界先进行列;而在铜冶金工艺技术和设备上的集成创新,使金川拥有了设备国产化程度最高、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能耗和环保进入国内先进行列的大型高纯阴极铜生产线。
  由杨志强担纲的“复杂难处理镍钴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大幅提高了我国镍钴资源利用率,提升了我国镍钴行业在该领域的战略话语权,有效维护了中国镍钴资源战略安全,获得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据统计,该项目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国家授权专利39项,其中发明专利14项。其主体技术7项被国家标准采用,依据其研究成果,牵头编制有色行业标准2项、化工行业标准1项。
  依据“复杂难处理镍钴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金川集团开发出具有若干自主知识产权的“三炉系联动”(顶吹熔炼—闪速熔炼—自热熔炼)的镍冶炼创新技术,以及多炉窑冶炼烟气网络化调配与控制技术。同时,针对冶炼烟气制酸废水处理的复杂性,还开发了废水回收利用技术。这是国内烟气制酸行业最大、工艺最先进的单系列生产装置,拥有多项世界之最,全系统采用专利技术在同行业最多,其干洗塔被加拿大清洁生产专家称为“世界一流,堪称艺术品之作”。这些技术的成功研发,消除了环境污染,实现了清洁生产,其中53万吨硫酸系统尤其值得称道。
  该项目依据自主创新的选冶技术成果,创建了适用于镍铜贫矿开发的级差品位指标界定模型,将镍的可采品位下限从0.5%降至0.3%,实现了残矿及低品位高氧化镁镍矿的资源化,增加资源量24.9%。通过揭示金川矿床侧列尖灭再现成矿规律,发现了新的盲矿体,使镍可采储量增加9.1%。以此投入实践,结果表明,新增资源价值可达2825.88亿元。
  该项目还开发出全氯化介质不溶阳极法制取电积钴生产工艺和气相喷雾法热分解氯化钴技术,解决了液相浮游形态氯气捕集的关键技术难题,建成了代表世界领先水平的钴冶金生产线,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大大提高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国际竞争力,深化了复杂镍钴原料选冶技术的基础理论,提升了镍钴行业的理论水平和技术标准,推动了镍钴行业的科技进步。
  “高应力特大型镍矿床连续开采综合技术” 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多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效解决了高应力特大型镍矿床开采的关键技术难题。采矿方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实现了复杂破碎金属矿床的高效率和低贫损开采,推动了我国高应力破碎金属矿山采矿科学技术的进步,创造巨大的直接经济效益。
  是研以致用,保障了科技成果充分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 [2] [3] [4][5] 下一页

责任编辑:杨翼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