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建筑企业资质审批实现电子化

2014年10月22日 10:1 3064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建设工程   作者:

  从10月8日开始,安徽省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将彻底告别建筑施工企业资质的纸质化审批,全部实现电子化。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制定的这项政策,是推进建筑业企业资质行政审批改革的重大突破,为全国首创。
  长期以来,在企业资质申报及审批过程中,企业要准备一大堆申报材料到各个部门去盖章,由于建筑企业人员流动性大、常常异地施工等特点,使得企业人员状况和以往业绩的真实性审查难度大、成本高,加上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诚信意识总体比较薄弱,失信成本较低,导致传统的纸质化审批存在诸多问题。今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推进建筑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坚持淡化工程建设企业资质、强化个人执业资格的改革方向,探索从主要依靠资质管理等行政手段实施市场准入,逐步转变为充分发挥社会信用等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市场优胜劣汰。改进审批方式,推进电子化审查,加大公开公示力度。
  安徽省作为住房城乡建设部确定的全国建筑市场监管综合试点和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试点省份,近年来大力推进建设工程行政审批改革,不断完善建筑市场监管方式,尤其是在建筑业诚信体系建设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按照“一个(大数据)库,一张(互联互通)网,一条(贯穿建设过程)线”的总体思路,建立了安徽省工程建设监管和信用管理平台,实现了建筑企业、人员、项目和信用信息的资源共享,为建筑企业资质的电子化审批打下了坚实基础。
  此次安徽省建筑企业资质审批改革,首先是审批权限下移至各市(含省直管县)办理。建筑施工企业三级资质由各市建设主管部门审查、审批、发证;二级资质许可由各市建设主管部门审查,经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复核通过后,委托各市建设主管部门审批、发证;一级资质许可的申报也委托各市建设主管部门初审,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申报函上报住房城乡建设部。其次是实行网上并联审批,并联审批部门审查申报企业是否有违法违规及质量安全事故,实行超时默认制。申请建筑施工企业三级、二级资质,由申报企业向工商注册所在地市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申请办理。申报企业进入安徽省工程建设监管和信用管理平台(www.ahgcjs.com.cn)企业入口,在系统中按资质标准要求录入相关信息并上传相关扫描件,提交申请,不再报送纸质资质材料。
  在9月29日举办的安徽省建筑企业资质电子化审批宣贯会上,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副厅长曹建指出,信用管理是建筑市场改革的方向,是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安徽在全省范围内实行建筑企业资质电子化审批,就是要把信用评价的成果应用到资质审批中。
  2013年以来,安徽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相继出台了关于建筑业信用体系建设的一系列文件,包括《安徽省建筑工程项目信息编码标准》、《安徽省建筑施工企业投标不良行为认定标准和扣分标准》等,有力地促进了工程建设监管和信用体系建设。特别是安徽省工程建设监管与信用管理平台的建成,大大提高了市场监管的科学性和快捷性。
  目前,安徽省工程建设监管与信用管理平台整合了企业库、人员库、项目库、信用库等“四库”的信息,省内外已有1.2万家建筑企业、37万余名注册及中高级职称人员、4000多个项目以及6000余条信用信息进入平台,实现了企业、人员、项目、信用等建筑市场主要信息的资源共享。每年,通过工程施工合同、施工许可证、竣工验收备案表等网上程序的办理,自动生成相关信息并录入数据库,不断更新完善数据库的信息。企业在哪里做过什么工程,工程有哪些人参与,人员是什么背景,在数据库中都能查到。这样做,既杜绝了造假,审批效率也大大增加。
  在建筑企业资质电子化审批宣贯会上,曹建强调,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资质电子化审批的事中、事后监管,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将通过网上核查、实地核查等方式对建筑施工企业资质电子化审批情况进行实时监管、动态核查。
  实行资质的电子化审批,做到了资质审批的阳光、透明、高效、快捷,杜绝了资质审批过程中的“权力寻租”。今后企业申报资质,再也不要抱了一大堆资料到处找人,既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又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透明。

责任编辑:罗娜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