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有色:打造科技平台 推进企业发展

2014年07月25日 15:37 5082次浏览 来源:   分类: 新技术   作者:

日前,大冶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科技工作紧紧围绕推进“五大战略”、攀登“五上目标”中心,确立了科技工作“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在完善体制机制、加强队伍建设、增强创新能力、转化科技成果等方面均取得显著进步,为公司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增添和释放了科技能量。
两轮驱动  技术强企
为了把企业打造成为科研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大冶有色把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进一步加强了该公司技术中心的硬件和软件建设。从2007年起,以改制组建大冶有色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为契机,公司加大科技投入,仅累计投入科研经费就达3600多万元,并建成化验大楼,添置大型试验分析设备,不断整合科技人才资源,着力打造科技自主创新的平台。在先后取得地质勘探(甲级)、固体矿产勘查(乙级)、工程咨询(乙级)、工程勘察(乙级)、工程测量(乙级)、冶金矿山工程设计(甲级)、建筑工程设计(乙级)等多项从业资质的基础上,相继建成了国家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认可试验室、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湖北省有色金属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有色金属冶金与循环利用重点实验室、湖北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等。2008年10月,公司建成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与此同时,进一步理顺和完善公司三级科技管理体制,建立和健全以“市场化”和“项目制”为原则、“产学研”相结合的科研开发和技术创新体系,完善和落实有利于“科技兴企”、“人才强企”的激励机制。公司在修订和完善科技人员岗位技术津贴、专业技术职务考聘、工人技师和高级技师评聘、技术比武优胜者奖励晋级等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首席工程师和一、二、三级工程师的技术职位竞聘机制。2009年12月,公司召开科技工作会,进一步出台奖励科研开发、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的有关办法。通过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力度,至2013年,公司共有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操作技能等各类人才5810人,占在岗职工总数的41%。其中,正高职称44人,副高职称371人,高级技师38人,技师26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人,享受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3人,荣获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4人,荣获黄石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5人。
搭建平台  创新创效
公司技术中心十分重视对外技术合作,先后与中南大学、北京矿冶研究院、武汉理工大学、长沙矿山研究院等单位开展了广泛的“产学研”合作。以采、选、冶、化、地质为主体专业与中南大学全面构建科技战略合作平台,成为“中南大学产学研合作联盟”主要成员与联盟基地。以金属矿采矿工程为主体专业,与长沙矿山研究院等17家单位共同组建了“国家金属矿采矿工程及装备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有色、冶炼、加工方面为主体构建了与中国恩菲科技公司全面技术合作平台。与中南大学联合建设国家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和国家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与湖北师范学院联合建设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与中国科学院、中南大学等单位开展合作,解决了有色行业多个共性技术难题。
近年来,大冶有色着重打造了六大平台:
一是创立了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公司技术中心不仅拥有实力雄厚的人才队伍,而且建立健全了各类专业实验室,实验室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拥有大型生产设备、高精度微型仪器及其他配套设施。经扩建完善的分析检测实验室通过伦敦交易所和上海黄金交易所的认证。2008年10月,经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国税总局5部委联合核准为“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2009年和2011年,公司技术中心连续两次通过国家组织的复评验收,均为合格。
二是申办了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于2008年6月经国家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设立。其日常管理工作由技术中心科研技术管理部具体负责。公司先后制定《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管理办法(暂行)》《公司博士后研究人员考核制度(试行)》《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经费管理制度(试行)》《公司博士后研究人员住房管理制度(试行)》等,加强和规范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管理。工作站先后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5人,围绕公司采矿、选矿、冶化、环境工程等领域的技术难题开展科技攻关,5个博士后研究课题被列为“湖北省博士后创新岗位”,争取到省级资助资金30万元。
三是成立了湖北省有色金属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于2011年9月26日获得省科技厅认定,正式列入2011年度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项目计划。该中心以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选矿设计研究所为主体,主要承担公司选矿科技研究、设计及外部技术咨询服务等工作任务。其分支机构主要包括:选矿试验中心、选矿工业试验基地、5个工作站(铜绿山矿选矿试验站、铜山口矿选矿试验站、丰山铜矿选矿试验站、赤马山矿选矿试验站、冶炼炉渣选矿试验站)。
四是批准为国家认可实验室。2009年9月,公司分析测试中心经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评定为国家认可实验室。当时认可检测能力8类30项,2012年6月复评审期间扩大2类2项,共认可10类32项。该实验室主要负责公司有色金属矿产品、有色金属冶炼原材料、冶炼产品和稀贵金属化学成分分析测试、分析方法研究及分析技术咨询等工作。
五是构建了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湖北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和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008年12月,公司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评定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此前,公司曾被湖北省政府授予“湖北省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2011年3月,公司与湖北师范学院共建的“湖北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获得湖北省教育厅批准。2012年2月,公司与中南大学共建的“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获得国家教育部批准。
六是设立了有色金属冶金与循环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2012年9月,湖北省科技厅对该实验室批准设立后,组织专家进行了立项建设论证。确定了难处理有色金属提取冶金、有色冶炼二次资源提取冶金及循环利用、有色冶炼废水中重金属清洁冶炼减排技术、有色金属分析技术等主要研究方向。
党的十八大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求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冶有色准备通过进一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公司—技术中心—项目单位“三位一体”的科技创新工作体系。充分利用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国家认可实验室等平台,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力争在“十二五”末形成拥有自主产权的专利技术达100项以上。

责任编辑:宁天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