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再生铅行业如何实现绿色转型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科技环保部主任尚辉良专访

2014年03月26日 10:41 7394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再生金属资讯

  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电动自行车保有量近两亿辆,而其动力电池90%以上配备铅蓄电池。这些电池的寿命基本在两年左右。由此测算,我国年均产生的废铅蓄电池保守估计在150万吨以上。
  废铅蓄电池中含有大量铅离子的酸性电解液,处理不当将对环境产生极大污染。2012年以来,工信部会同环境保护部等陆续发布了一系列与再生铅产业相关的政策法规,进一步规范铅酸电池和再生铅产业发展。《再生铅行业准入条件》发布实施一年多来,产业发展现状如何?环保监管趋严形势下,行业能否实现“绿色”转型?近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科技环保部主任尚辉良就相关问题接受记者专访。
  行业挺过环保严冬
  集中度、先进产能利用率有所提升
  记者:从2012年起,相关环保政策密集出台,对我国再生铅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
  尚辉良:2013年,中国再生铅产量为150万吨,同比增长7.1%,约占当年精铅消费量的30%以上。受重金属污染防治影响,2013年产业整体形势较为严峻。价格低迷、消费疲软等因素导致大部分再生铅企业处置废电池意愿不高。但受国内汽车保有量快速增加以及各地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利好政策等因素影响,部分规模废铅酸蓄电池回收处置项目产能陆续释放。总体看,中国再生铅产业在经历了2012年环保严冬期后,已逐步恢复平稳运行。
  此外,通过2011年以来多次环保核查专项行动,我国再生铅产业集中度也明显提高,先进产能利用率有所提升。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3年底,中国再生铅行业现有产能(含生产和在建)300万吨以上(不含非法小冶炼产能),再生铅产业先进产能利用率超过50%。
  由于受越来越严厉的环保核查的影响,以及“两高”公布《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3年各地对新建再生铅项目审批较谨慎,一批技改项目陆续开工建设。
  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新建再生铅升级项目的企业包括江西金洋金属有限公司年处理10万吨废铅酸蓄电池资源综合利用迁建项目、太和县大华能源科技公司年产10万吨再生铅精炼及深加工项目等12个重点项目。
  企业当自强
  园区化、循环经济是发展方向
  记者:2013年,环境保护部公布了两批通过核查的铅蓄电池和再生铅企业名单,仅24家入围。作为国家淘汰落后产能的重点行业,2015年底前将淘汰未通过环境保护核查、不符合准入条件的落后生产能力。如此严峻形势下,再生铅企业如何应对?
  尚辉良:2013年以来,各地环保监管越来越严,山东、河北等再生铅产业重点区域尤为突出。受大气污染治理、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影响,河北地区环保力度逐渐加强,不达标再生铅厂全部被
  查处关停。山东临沂地区针对冶炼炉及冶炼设备进行环保整治,对不达标再生铅厂进行停产或者销毁冶炼炉处理。经过这轮环保风暴整治后,重点区域再生铅行业产业结构有望进一步优化。
  为积极应对日益严格的环保监管,我国再生铅产业正逐渐向园区化方向转变,江苏新春兴再生资源公司、湖北金洋冶金股份公司、安徽华鑫铅业集团、阳煤集团山西吉天利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大型再生铅企业已相继筹建再生铅园区,并引进下游铅蓄电池企业,在园区或产业集聚区形成再生铅闭合循环生产模式,对地方循环经济发展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目前,已建成江苏邳州循环经济产业园再生铅集聚区、谷城再生资源园区、安徽田营循环经济工业区、山西吉天利循环经济科技产业园区等6~8个初具规模的再生铅产业集群。
  同时,一些企业也在积极通过自身技术创新引领行业的“绿色”转身。由超威集团联合北京化工大学开发的“原子经济法回收铅技术”已进入产业化推进阶段,正在推进“铅酸蓄电池生产及回收处理清洁化”环保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新乡市亚洲金属循环利用有限公司成为工信部、财政部组织的“2013年工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实施单位;湖北楚凯冶金公司废铅酸蓄电池回收循环利用技术获得湖北省老河口市科技奖励。
  此外,湖北金洋冶金公司联合华中科技大学联合开发的“废铅膏有机酸浸出及低温焙烧制备超细铅粉技术”、广东建航再生资源技术公司自主开发的“废铅酸蓄电池全循环高效利用工艺技术”、湖北楚凯冶金公司联合武汉科技大学联合开发的“废铅酸蓄电池铅膏制备柠檬酸铅技术”等3项废铅酸蓄电池湿法处理技术均已完成实验室研究,并开展了中试实验,已具备工业化条件。

 

[1][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