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投资该告别“土豪”模式

2013年10月12日 9:52 4688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中国国际矿业洽谈会虽然结束多日,但是对于矿业市场的关注和讨论余温未减。在一个汇集了矿权人、投资人、地勘单位、评估机构、律师、大学教授、矿山企业、媒体人的讨论组里,关于矿业的战国时代等话题依旧热议。众多国际矿业公司所抛售的矿山被中国企业重金接手后一夜间逆袭为“高富帅”的一系列表象信息,不得不引发我们对经济发展本质的深思。抛开宏伟表象,市场经济发展带给“走出去”企业的到底是利润还是学费,企业冷暖自知。如果真是棋高一筹,我们的矿业投资挽救了市场却又原何被国际机构频频吐槽?
  答案的根本只有两个字:资源。
  资源真的如此紧张?还是市场含有惶恐的紧张氛围?矿业市场中是否也含有饥饿销售的意味?美国数理经济学家哈罗德·霍特林(Harold Hotelling)于1931年提出了矿产资源耗竭性理论。他认为矿产资源的耗竭是一个矿产连续不断消耗的动态过程。从内涵上来看,矿产资源的耗竭既具有数量上的相对性,又具有质量上的绝对性。数量上的相对性,是指随着矿产资源开采量的不断增加,某些矿产资源基础逐渐削弱、退化,甚至最终耗竭。但为了实现矿产资源在功能上达到可持续开采利用,许多国家都一直致力于新的替代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研究,确保在某种矿产资源耗竭之前,可以寻找到新的具有经济价值的可替代资源。因此,当前矿产资源的数量只是相对性的减少。
  当下的我们亟待增强“资源危机”意识, 过度依赖不可再生的矿物资源,当枯竭时,将会威胁到整体人类的正常生活!长期以来,由于受生产能力的限制和肤浅利益的驱使,许多矿山企业对矿产资源采取粗放型的利用方式,“采富弃贫、采易弃难”的现象十分普遍。他们总是首先选择埋藏浅、品质好的易采矿开发利用,而又常常乱挖滥采,从而造成矿产资源的大规模消耗和严重浪费,最终导致矿产资源总体质量的下降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污染。资源紧张的矛盾正日益加剧,危机已经开始显现。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命脉。当资源枯竭时,整个世界都会陷入资源危机的“十面埋伏”。为了争夺资源, 单纯的跑马圈地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同时也不排除引发更多的隐患。
  中国矿业企业“走出去”一定要摒弃“土豪”模式,要认识到每个国家的情况不一样,要针对不同国家采取不同的战略和策略。中国矿业联合会提出的中国矿业“走出去”路线图:“民营企业大冲锋,地勘协力在其中。矿业大企来接盘,金融支撑不放松。民地退出得变现,留点股份等分红。大企上市搞开发,几方共赢称英雄。”经济实力和政治因素更不可忽视,政治风险已经成为我国企业海外投资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最不可测、最不可控的风险。在海外,没有相当的经济实力和政治背景,开矿很有难度,当地产业政策和高成本都是必须考虑的因素。企业出海必须处理好管理团队、技术团队的关系及文化差异。收购前首先要对资源有理性和长远的判断,张驰有度。其次要考虑到并购后是否有团队能够掌控,技术团队要迅速做好关键岗位的掌控,把原来的勘察方案和勘察目标接管过来,此外,还要全面沟通,协调文化差异。
  一夜暴富的“土豪”永远成不了理性优秀的“贵族”,粗放散金模式早已不再适用,市场机变中从无到有,激发出创业者们高涨的情绪,不断创下新高的收购额不仅惊呆了“小伙伴们”更助长了矿业市场的价格虚高。而目前改革深水区要进行可持续发展时,是从创业者到企业家的转变,该做出理性的判断和决策。创业需要激情,以企业推动社会、经济、资源可持续发展更需要思忧远虑与面对现实的理性。

责任编辑:TT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