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称中欧光伏贸易谈判达成一致

2013年07月25日 15:11 2852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光伏

  据路透社消息称,北京的谈判代表已与欧盟就一项协议的关键内容达成一致,仍然有可能避免欧盟计划下月对中国太阳能面板实施的惩罚性关税。
  这是欧盟和中国之间最大的贸易争端,已导致中国威胁对欧洲葡萄酒征收关税,并有可能引发贸易战,或给有意在中国扩大经营的欧洲企业制造障碍。
  欧盟执委会表示,中国正在以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向欧洲出口数百亿欧元的廉价太阳能面板。欧盟已对其征收低关税,双方若无法达成协议,8月6日关税将大幅上调。
  经过六周的谈判,谈判代表接近就中国太阳能面板在欧盟28国的最低售价以及年度配额达成一致。
  “中国谈判代表周一晚离开布鲁塞尔返回北京,只有一些数字还没敲定,”一位了解谈判情况的中国知情人士称。该人士要求不具名。
  预计谈判代表不会再回到布鲁塞尔,最后的磋商正在最高政治层面通过电话进行,谈判双方主要是欧盟贸易执委卡瑞德古特(Karel de Gucht)和中国商务部部长高虎城。
  欧盟谈判代表已向中方表示,如果达成协议,欧盟在8月6日前需要有两周时间来实施,意味着7月23日是达成协议以避免47.6%关税生效的最后一天。
  然而,欧盟外交官称还有时间,可以避免中国对欧洲的太阳能产品出口受到破坏性冲击,因为中国生产商可以暂时冻结进口直至达成协议。中国太阳能产业在欧洲销售额达到210亿欧元。
  欧盟执委会拒绝评论细节,但欧盟贸易发言人John Clancy表示,“磋商正在最高层面进行,双方都想找到友好的解决方案。”
  中国赴欧盟代表团拒绝置评。
  中国和欧洲的消息人士称,关于中国光伏模组在欧洲市场的最低价格,双方立场接近每瓦0.55欧元。根据光伏价格指数pvXchange,这一价格接近去年11月以来中国光伏模组的平均价位。
  6月德国太阳能面板在国际现货市场上的平均价格为每瓦0.77欧元。
  根据欧盟执委会,中国曾一度以每瓦0.38欧元的低价销售。设定0.55欧元的最低价格,将意味着中国光伏模组的价格不能再下降。自2010年1月以来,中国光伏模组的价格几乎逐月下降。
  通常情况下,欧洲反倾销关税的期限最长为五年,但中国希望在明年年底到期。之前欧盟提议把2015年年底作为到期日。
  分布式光伏应用示范区电量补贴标准已经确定为0.42元/千瓦时。《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昨日(7月24日)从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处获得证实,该标准已经确定,将在首批示范区内实施。业内专家表示,此后如果再有类似示范区,基本上也会照此标准执行。
  早在6月中旬,国家能源局关于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区工作会议中提出的0.45元/千瓦时的上限,距离发改委之前确定的0.35元/千瓦时,已经有较大幅度提高。业内人士表示,7分钱的差距背后是政府和企业之间博弈的结果。
  首批示范区内试用
  6月份,能源局曾出台《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区工作方案》,该方案要求各省市能源局在7月10日前完成实施方案并上报,能源局在7月20日前明确示范区名单,获批示范区需在2013年7月底前启动项目建设。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称,“正是因为7月20日要确定示范区名单,所以这时必须要确定电量补贴标准,因为马上就要建设了”。今年3月,在发改委《关于完善光伏发电价格政策通知》征求意见稿中,曾将分布式发电自发自用电价补贴定为0.35元/千瓦时,但因为定价较低,受到光伏企业的普遍反对。
  之后,能源局又明确表态,分布式光伏发电补贴的上限为0.45元/千瓦时,光伏企业认为,如果按照0.35元补贴标准,投资光伏电站基本处于盈亏边缘,再加上土地成本、补贴发放滞后等因素,投资光伏电站已无任何意义。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认为,0.35元的补贴标准让光伏发电企业只能勉强保本,提至0.42元可以保障企业合理收益,提高企业参与分布式光伏发电的积极性。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此次实施的0.42元/千瓦时的标准是在首批光伏发电示范区,这并不意味着标准将来会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不过业内专家认为,今后如果推广实行,基本上还会实行该标准。
  7分钱的利益博弈
  此次示范区实行的0.42元补贴标准,较能源局规定的最高上限仅差3分钱,但跟发改委征求意见的0.35元/千瓦时,有7分钱的提高。
  孟宪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之前之所以确定三毛五这个标准,刚好处于我国光伏电池组件价格比较低的阶段,现在有点回升。再有就是现在根据我们国家光伏产业面临的种种困难,企业普遍希望价格不要太低”。
  光伏入网电价补贴标准制定过程中,都是在一个理想环境下进行的,即不考虑经济利益上的纠纷,也不考虑拖欠等情况,不过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业内人士称,在这种情况下,略微放宽尺度对完成光伏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来讲十分有利。
  长期以来,电量补贴标准一直没有对外公布,直到此时才有一个明确的示范性标准提出,其背后是企业和政府的利益博弈。
  根据国家能源局公布的《太阳能发电发展 “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中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将是21GW,年发电量达到250亿度。如此大的发展规模,从企业和政府双方来讲都很重要。
  “政府要考虑钱从哪儿来,企业要考虑能不能赚钱,这些矛盾导致很难达成一致。”孟宪淦说。他表示,由于现在时间上已经不允许,已经7月份了如果还没有确定最终试点的入网电价方案的话,大家都会失去信心。
  “无论四毛二是正式消息还是非正式消息,总的来说还是好事情”。孟宪淦称,今后如果再有示范区,依照这个标准执行的可能性很大,不过目前还没有正式公布相关细则,说是在9月底前,相关配套政策会出台。
  7月24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下称“中电联”)传来一则有关光伏发电的好消息。据称,由光伏发电及产业化标准推进组向有关主管部门申请立项的40余项光伏发电标准(包括国家标准22项、行业标准19项),将报相关部门审核后陆续发布。
  据悉,这一“光伏发电及产业化标准推进组”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会同工信部、国家能源局成立,下设四个工作组分别为材料、电池和组件、系统和部件、并网发电。其中,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为推进组并网发电工作组组长单位。
  一家参与标准起草的光伏企业高层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透露,我国光伏业相关标准制定工作进入加速器。
  据了解,包括中电联在内,目前我国有很多协会、产业联盟、企业都在积极组织、参与光伏行业标准制定工作。而这实质上是针对此前“光伏国六条”的具体落实。
  落实“国六条”
  加速光伏标准制定
  目前标准体系的建设对我国光伏业而言,势在必行且迫在眉睫。只不过,在上述人士看来,“中电联的标准还只针对产业下游的电站运营、发电并网等领域,包括这40余项‘待审’标准,未来绝大多数无从借鉴经验(例如一些标准可借鉴较为成熟的半导体产业)的标准,在报送并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前,还需经历一个较为漫长的论证过程。因此,即便各方重视标准建立并积极参与其中,待我国光伏标准体系完全成型,恐怕还要经历两年到三年”。
  7月15日,国务院发布的光伏“国六条”细则曾明确指出,为规范产业发展秩序,要推进标准化体系和检测认证体系建设。其中包括建立健全光伏材料、电池及组件、系统及部件等标准体系,完善光伏发电系统及相关电网技术标准体系。制定完善适合不同气候区及建筑类型的建筑光伏应用标准体系,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旧建筑改造中统筹考虑光伏发电应用。加强硅材料及硅片、光伏电池及组件、逆变器及控制设备等产品的检测和认证平台建设,健全光伏产品检测和认证体系,及时发布符合标准的光伏产品目录。开展太阳能资源观测与评价,建立太阳能信息数据库。
  标准事关重大
  恐难一蹴而就
  此外,光伏“国六条”细则还对标准制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积极参与光伏行业国际标准制定,加大自主知识产权标准体系海外推广,推动检测认证国际互认”。
  而根据相关报道,上述由中电联牵头制定的40余项光伏发电标准分为勘察设计、施工安装、竣工验收、并网技术、检测及试验、环保、安全、运行维护、检修、管理等十大类。其中,立项光伏并网发电国家标准22项,包括光伏发电站施工规范、光伏发电工程验收规范、光伏发电站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光伏发电系统接入配电网技术规定、民用建筑太阳能光伏系统应用技术规范等;立项光伏并网发电行业标准19项,包括光伏发电站现场组件检测规程、光伏发电站防孤岛效应检测规程、光伏发电站电压与频率响应检测规程等。
  中电联表示,争取在“十二五”末期基本建立起光伏发电的标准体系,下一步将加紧完成民用建筑光伏发电系统标准编写。
  事实上,光伏标准体系的建设关系到产业发展的方方面面。
  “因为没有标准,电站项目质量无法判断,银行不敢贷款,针对光伏的金融创新便更无从谈起。此外,财政补贴也没有依据。”上述高层人士向记者介绍,“过去行业内都遵循国际电工委员会的相关标准(IEC61215、IEC61730),因为达到了这一标准便可以出口,加之那时候海外市场缺口大,达标就挣钱。所以也没有人愿意带头制定属于我们自己的标准”。
  “但国家标准的制定绝非儿戏,不可能仅经过简单审批流程,就公开发布。要知道,未来很多认证都要依靠相关标准支撑,其中很多无处借鉴经验的标准是必须经过反复实验、论证的。因此,建立属于我国自己的完整光伏标准体系,还需要一段时间。”该人士向记者坦言。

责任编辑:金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