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诗遇上铜 舞出一片云彩·铜雕大师朱炳仁

2013年05月06日 9:36 808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铜器


  朱府铜艺本来就是块老招牌。清同治末年,出身书香门第的朱雨相和三弟朱庆润在绍兴石灰桥畔挂出了“朱府义大铜铺”的牌匾。第二代传人朱宝堂在绍兴北后街开创“朱府瑞昌铜店”,生意兴隆,产品销到了京城。到第三代传人,也就是朱炳仁的父亲朱德源手里,举家迁往杭州后,精于书法的朱老爷子在浣纱路开设“朱德源书画社”,杭州灵隐寺就有其父的墨宝。后来朱炳仁和父亲在杭州开设了专做铜字招牌的“金星铜店”。将铜艺和书法结合起来,制作的铜招牌供不应求,九芝斋、奎元馆等杭州名店的店招都是朱家出品。朱炳仁继承了传统,但又有了自己的创造和发展。
  熔铜的产生出自一场意外,2006年,高达153.9米的最高宝塔——常州天宁宝塔在竣工的最后时刻遭受了一场火灾,神奇的是,铜瓦熔融,但塔身完好,那些烧成的铜渣,从艺术的眼光看,很美。熔铜手法由此偶得。
  形自由了,神就更易于表达。那金稻里,就有朱炳仁的主张:现今种种,多是弃稻而造楼,谁知儿孙来年,何地掌稼盘中餐那水稻。
  在河坊街207号的中国铜雕艺术博物馆,除了微缩版的金稻,还有更多熔铜艺术精品:孤傲莲花、冷艳梅花、镂空荷叶,斑驳质感刻画出的意境,是独有的江南风骨;几片破铜片,构成一个蓑笠翁,携一个鱼篓,说不出的凋敝,这里有人生况味;而另一块特立独行的“金”砖,中间折断,露出蜂窝般的空洞,又是讽刺国际金融危机的。
  与铜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朱炳仁,将不同熔铸条件下的熔块重新配置,赋予了这种冰冷金属流动的自由,更借机表达时代的五味杂陈。
  在江南朱家铜屋这座中国唯一的铜雕大宅里,每一张桌椅板凳,都是用铜做成的,包括展品、摆件,都和铜有关。其中有一张“万龙铜椅”,也是用熔铜艺术制成,万条祥龙腾飞,栩栩如生。所有人都可以去摸,去坐,大模大样地在“龙椅”上感受一下皇帝风范。
  朱炳仁说,江南铜屋中有藏品和展品上万件,进了铜屋,欢迎参观,免费开放,感谢拍照。别处悬挂的“禁止”标语,在这里是不存在的,因为铜器需要人气,只有长期把玩,才能滋养出古铜红锈色的质感。这样的做法,颇有大家风范。

[1] [2][3] 下一页

责任编辑:田田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