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价格后期仍有下探可能

2013年04月22日 9:1 3842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经济参考报讯:在全球经济数据不佳、美联储提前退出QE预期增强、市场风险偏好急剧降温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4月大宗商品价格经历了连续暴挫。分析人士认为,此轮跌势是由宏观系统性风险引发,大宗商品连续回调后短期虽会出现技术性修复,但后期仍有继续下探可能。

  黄金:价值回归 短期弱势难扭转
  连续多个交易日的大幅下挫后,金价呈现了超跌反弹迹象。随着美元指数下降,周四欧市盘初,金价开始收复失地,胶着在1380美元/盎司附近。目前市场对黄金后市走势看法分歧很大,但多数分析人士认为,本轮金价下跌虽有企稳迹象,但反弹仍然乏力,难以扭转进入熊市后的震荡下跌趋势。
  从基本面来看,美联储部分官员支撑年内逐步减少或退出量化宽松,ETF大幅减仓造成黄金价格一蹶不振。虽然中国、印度的现货黄金需求保持旺盛态势,部分国家央行采取购金行为,但仍然不能抵挡住ETF抛压及投资者和机构看空后市所造成的盘面压力。本周,高盛高调唱空黄金,“商品大王”罗杰斯也预言,国际金价将很快跌至1200美元/盎司。
  北京中期研究院院长王骏认为,近期国际金银价格持续走低,可以说是金银市场去泡沫化及价值回归的直接体现。国际金价技术性破位走势,也宣告金银价格熊市的到来及新的下跌趋势的展开。综合国际资本流出、去泡沫化及价值回归、退出宽松预期提高等因素的考虑,下跌行情仍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继续延续,虽然短时间内金银价格会有反弹调整的可能,但难以扭转进入熊市之后的震荡下跌趋势。
  但也有专家认为,中长期来看金价终将企稳。安联集团首席经济学家迈克尔·海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黄金价格下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投资者恐慌性抛售,“就像是一把在坠落的尖刀”。
  迈克尔·海瑟认为,黄金价格下跌存在短期做空的投机因素在里面,中期黄金价格会稳定下来,并超过目前的价格。“原因在于从某种角度看,它企稳的因素还在,如较低的利率水平、量化宽松政策的推进等。此外,心理因素是另一个重要原因,尽管目前的通胀预期在减弱,但是明年、后年这种通胀压力会再次出现,而一旦出现通胀预期,黄金价格又会稳定下来。”他说。

  铜:供大于求 价格回归成本线
  铜价的弱势似乎也难以改变。本周沪铜最大跌幅逾4400元,与春节前的高点60112元相比,铜价已经大约下跌了15.8%。分析人士认为,近期铜价的下跌与美国和中国公布的数据疲软有关。另外,铜供应产能如期释放,基本面转为过剩,导致铜市将成为基金主要的打压对象,并将逐步向成本线回归。
  铜的消费与经济密切相关,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和中国经济增长减速都令铜消费受到影响。分析人士指出,IMF日前下调全球经济增长至3.2%的消息显然给市场增加了更大的压力,不仅如此,国内环境也有恶化的迹象,“房地产新国五条”出台,空调行业提前进入淡季的迹象也非常明显。
  银河期货研究中心首席有色分析师车红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整体来看,宏观面对铜价的支持作用已经难以体现出来,全球铜基本面正在向过剩转移。
  车红云预计,2013年中国铜消费增长会好于2012年,但增幅有限。从全球来看,铜消费增长会从2012年的1.5%提高到3%,但这仍远低于铜产量的增幅。
  事实上,2013年以来铜市最大的压力来自全球铜库存的持续上升。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全球三大交易所铜库存已经接近90万吨,为2004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而中国保税库有60-70万吨左右的库存,合计全球显性库存已经达到150多万吨,接近于2002年创立的历史纪录154万吨水平。
  “2013年全球矿产能的释放成为市场最大的压力,全球铜基本面将结束过去十年的短缺局面,于下半年进入过剩,”车红云认为,过去十年来,铜价维持在高位的主要原因就是铜矿供应不足:“在2005年之前,铜矿产量平均增幅在3.8%,但从2005年到2011年,平均增幅却不到1.8%,这是铜价维持强势的最主要原因。但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这种状况发生改变,2013年是中国冶炼产能投放的高峰年,预计2013年铜产量增幅将从2%增加到4.5%,远高于铜消费增长3%的增幅。预计全年过剩量在15万吨。明年过剩量可能达到30万吨。”
  此外,她认为,在目前几乎所有行业都难有利润、有色金属多处于亏损的情况下,只有铜行业还有高达60%以上的利润。随着基本面的彻底转变,铜市将成为基金主要沽空对象。从资金和技术面来看,铜价下行空间仍然巨大。“近期来看,我们倾向于铜价下跌之势仍未结束,LME仍有向6000美元下行可能,国内铜价也有向45000元下行的可能。交易上仍以沽空为主。”她说。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