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制改革:先做减法再做乘除

2013年01月29日 16:35 168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盘点

  关于大部制的改革意向,来自中国各层面的讨论、各类媒体的吹风、民意层面的期待已经很久和很充分,并不是新闻。而何时操刀,怎么操刀才是真正的新闻。近日,再次由路透社率先报出一则出口转内销的中国新闻——中国新一届政府将启动大部制改革。
  消息来自中国官方人士的透露:最先实行大部制改革的领域主要有大文化部,其次是实行大交通运输部。大文化部的改革方案是将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家广电总局并入到文化部,大交通运输部是将铁道部并入到交通运输部。此外,一些涉及政府监管市场的职能出现交叉错位,也需要将相关部门合并到大的监管部门中,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政府监管市场的作用。
  大部制,是指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的部门、业务范围趋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因此,按照大部制的归并原则,这次启动的可能性很大。
  中国第一轮大部制改革始于2008年。那一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中整合组建了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环境保护部,并以此拉开政府大部门体制改革的帷幕。但由于政府始终没有突破“按照行业和产品设置政府主管部门”的常规管理思路,现在看来那场改革没有达到太好的预期目的,更像“蜻蜓点水”的小打小闹。
  几年来,关于中国大部制改革的推进虽然一直在进行,也不能说完全失败,但距离民意的期待始终有距离。原因主要是机构改革的变化没有产生明显效率,也就是说没有减法或者减法做的不够,让人怀疑在玩零和游戏。一边高调部门改革,一边人员继续增多,官员只上不下、没有倒档。从“精兵简政”到“大部制改革”,周而复始,机构部门的体形越来越大,“三公消费”有增无减,纳税人和纳税企业税负之重苦不堪言,但都淹没在行“改革”之名的不容置疑声中。因此,大部制改革,首先应做减法,因为减法是快速产生效率和考验政府决心的试金石。而公务员人数能否减少是考量这类改革是否有意义的最基本指标。
  大部制改革长远来看还是有好处的。十八大报告中的一些内容,已经隐约透露未来大部制改革的动向。比如,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深化改革开放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关键任务,而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进大部制改革,按照市场经济原则简并和优化机构设置,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要环节。” 因此,如果今后的大部制改革能把破解行政体制障碍作为一项重要措施的话,那么仍然值得期待和鼓励。
  大部制改革应该从哪个部门开始呢?按照稳步推进的总原则,是否按照经济主管部门——民生攸关部门——市场监管部门——意识形态部门的先后顺序,有序推进?轻重缓急?对关系民生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害部门先下手,对涉及意识形态的要考虑更科学的设计。
  现在党、政各有同样职能的机构,双方工作间扯皮的多,负责的少,有利益时上,没利益时推。所以,造成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挥霍无度、腐败成风,且后果是世风日下、社会发展倒退、经济改革止步不前。这些问题的解决不能都不现实地寄望于大部制改革,但大部制改革的设计必须有消除这些低效和铲除腐败温床的钳制作用。因此,设计,设计,还是设计,但最终再漂亮的设计还要靠对权力的监督来实现,让各政府机构的权力均在阳光下运行,体现权利制衡与监管的切实存在。
  新一轮大部制改革应该让“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社会的归社会”,让“推进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不再被当做遥远的目标反复出现在各大会议上。宪法里说权力来源于人民,希望新一轮大部制改革后,当我们再次走进政府机构庄严肃穆、体量巨大的建筑物里时,眼睛看到“为人民服务”的高大牌匾时,内心不再是辛酸和苦笑。(世华财讯 徐笑冬)

责任编辑:四笔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