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定州塔基地宫金银器再解读
2012年12月20日 9:57 5897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金属器皿
鎏金錾花银塔
唐大中二年錾花刻字银塔
北宋鎏金錾花舍利银塔
北宋鎏金银净瓶
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刻字银三足炉
1969年是定州文博界不寻常、收获颇丰的一年,5月和12月,考古工作者分别对静志寺塔基地宫和净众院塔基地宫进行了发掘;同年还清理发掘了一座东汉中山王汉墓,三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大批精美的文物,震惊了中国考古界。尤其是从未被盗扰的两座塔基地宫,出土了近千件珍贵文物,种类之多、材质之精、造型之美、规格之高,举世罕见。
自北魏起,定州佛教走向繁荣,唐宋时期得到长足发展,寺院林立,多处佛塔拔地而起试比高。佛寺的相继兴建,气势宏伟的佛教建筑,都足以说明当时定州佛教的昌盛。建于太平兴国二年(977)的静志寺塔基地宫和建于至道元年(995)的净众院塔基地宫,其地面所有建筑——佛塔、大殿等早已荡然无存。现今,只有巍巍开元寺宝塔以及上述两塔基地宫出土的文物诉说着佛教昔日的辉煌。
两地宫的发现完全出于偶然,一是施工所遇,一是平整土地时所见。可惜当时我国的综合实力较弱,又在文革期间;倘若是今天,借助电视媒体,我们当能一睹盛况。雷峰塔地宫、法门寺地宫发掘实况的影视资料,夺人眼目,扣人心弦。然而,参观定州两地宫文物展,倾听导游解说仍有同感。现就两地宫金银器物,主要以佛教专用器物作一介绍,涉及银塔、金棺、银椁、净瓶、炉、盒等制品。银塔似乎是佛塔建筑的模型,是存放和供奉舍利子等佛事活动必不可少的圣物,其上往往錾刻文字,其内容多为发愿文及施主姓名等内容。金棺是舍利棺的一种,装殓佛骨舍利之用,材质决定了它是舍利棺中的上品。银椁,椁即棺外之棺,椁层的多少,标志着死者地位的高低,银质椁更显示了死者的高贵,应与盛装舍利的金棺配套使用。净瓶亦称军持,法器的一种,里面盛贮的是光明,装水可以净手。炉,佛事焚香必备,也是供器的一种。
静志寺是几建几毁的寺院,地宫之随葬品曾迁葬重葬多次,因此宝物跨越几个朝代,种类数量繁多。因在石函中保存,所以大多完整,有的金光灿灿,有的包浆老旧、宝光内蕴。现就其中的一些金银器精品逐一介绍。
这些器物大多装有舍利。佛经记载,供奉舍利可以消灾避祸,并能逢凶化吉、化险为夷。于是,佛教信徒大肆搜集珠玉,大量仿制。据《如意宝珠金轮咒王经》上说:“若无舍利,以金、银、琉璃、水晶、玛瑙、玻璃众宝造作舍利。行者无力者,则到大海边拾清静沙石,即为舍利。亦用药草、竹木根节造为舍利。”净众院塔基地宫出土的“舍利”,多达二百余斤,无疑几乎都是仿制品。
定州博物馆展示着几颗舍利,相传是一位大德高僧的火化舍利。定州有无佛祖舍利?纵观几处大寺院,都名不虚传。净志寺起码在隋代就已存在,是重要的寺院。净众院由宋太宗赵炅赐名。开元寺是众寺之首,高僧令能曾奉皇帝之命去印度取经,直到真宗年间才满载而归。不难看出这里曾一度是北方佛教活动的中心,因此不排除佛祖舍利的存在。
无论是舍利,还是上述金银重器,都凝结着一种情结,那就是百姓、信徒及僧众对佛教狂热的崇拜之情。他们不惜重金搜罗名贵材质,找寻最佳工艺,打造奉佛用品。无力或来不及定制者,或出于他因,就把自己的手镯等心爱之物,敬献给佛祖,并视为积德行善的义举,这充分体现了信仰佛教的善男信女对佛教的无比虔诚。
这批贵金属打造的珍贵文物,为研究古代定州佛教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同时对经济、文化、冶金、手工业、绘画等诸多领域、多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它们是古代定州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
北宋双凤纹刻字银盒
通高7.4、腹径10.4厘米,重119.2克。
此盒用银片锤焊接成型,腹薄质纯,表面鎏金,盒体扁圆形,隆顶盖,子母口,下腹斜收,圈足外撇。顶部略平,边饰连珠纹一周,盖面锤双凤飞翔于流云之间,两凤首尾相接。盖沿刻“施主李秘,妻陈氏”等11人姓氏。纹饰富丽秀雅,制作技术娴熟。
唐代錾花刻字银塔
唐大中二年(848),高13.9厘米,重341克。
此塔由座、身、塔顶构成,座为六区花瓣形,盘式。六面体塔身,内放置两个玻璃瓶,瓶内有舍利。塔身六面均以珍珠纹为地,錾刻牡丹纹、花叶纹、莲纹、云纹等,纹饰细腻流畅。其中部分花瓣、草叶鎏金,更显富丽堂皇。六角攒尖顶,六坡面皆刻饰缠枝牡丹纹,六角尖端缀饰花蕾状宝珠,塔顶宝刹为球形。塔身六棱上錾刻题记:“静志寺会昌六年(846)毁废,佛像俱焚,宝塔全除。至大中二年再置,兴功修建,舍利出兴,□合分明,随心所愿,□寺僧众与城隍善交同造银塔子,再安舍利,伏愿法界清泰,业海长,一切有情,□会真记。大中二年四月八日比丘□真定□铭侠于记”,共94字。
北宋鎏金錾花舍利银塔
高26.3厘米,重360克。
塔为单层六面体亭阁式,内盛舍利。塔座呈束腰状,底边外卷成五段卷筒,束腰下部为覆钵式足,弧面五区开光内各錾一禽鸟,形态各异。束腰上部錾莲花瓣,承托六角平台,平台边沿置珠顶护栏。塔身正面设门加锁,门上有乳钉三排,门上下刻发愿文“善心寺尼□□□功德普□于一切我□与众生皆共成佛道崇□”,以及佛弟子张氏等13人姓氏。门两侧有两力士,分别持剑、斧,皆方面大耳,体态健壮。力士两侧为菩萨,圆形头光,双手合十举于胸前,璎珞缠身,背面浅刻一立佛,桃形光头,眉间有白毫相。塔顶为六角起脊式,坡面饰瓦垄纹,出沿,沿边上饰6颗宝珠,下挂各式银铃12颗,宝珠刹顶,宝珠受花与脊沿上宝珠有银链相连。
北宋鎏金錾花银塔
高26厘米,重321克。
塔身为六面形,塔座为束腰喇叭状圈足,坡面錾饰飞禽,塔座棱两侧铭刻出家僧尼和居家信徒13人姓氏以及“愿以此功德普霑诸有情同归解脱道齐到涅盘城”等文字。束腰上部錾出七莲瓣,座上六角平台,台上置塔身,平台周沿饰护栏。塔身正面设门,门上乳钉三排,门两侧护栏上装饰折枝牡丹纹样。背面为山岳之上堆叠莲瓣纹图案。上为六角攒尖顶,出沿,沿面刻“银共重一十两七分,金一钱”。沿上托6颗宝珠,下挂12颗铃。坡面饰瓦垄,宝珠刹顶。刹顶宝珠受花与沿上宝珠有银链相连,银链上缀挂叶形铃。此塔结构玲珑,造型隽秀。
北宋鎏金银椁
通高11.5、长14.3、宽8厘米,重140.8克。
银质鎏金,此椁承袭唐代棺椁式样,由床、身、盖三部分组成。椁床略大,底部出沿,四周镂空,上设护栏一周,栏上缀饰宝珠,并镂刻卷草纹。椁身前高后低,一侧錾刻龙纹,龙首高昂,曲颈,张口,利爪伸展,奔腾于朵朵祥云间;另一侧錾刻虎纹,虎昂首张口,圆睁双目,四肢伸开,作行走状,四周饰云气纹。椁身首端饰假门,尖拱形门楣,门框、门楣见鎏金痕迹。椁盖弧形隆起,与椁身上下扣合。
北宋錾花舍利金棺
通高4.5、长7.6厘米,重51克。
出土时里面装有许多五彩舍利子。此棺为纯金锤打焊接成型,錾刻纹饰。棺呈长方形,棺身前高后低,除底部外通体錾刻精细花纹。盖呈弧面隆起,上錾珍珠地缠枝花纹。棺头刻门,门周边饰忍冬纹,棺尾为珍珠地“佛出双足”图案,以示佛祖灵魂不灭。棺体一侧錾刻三弟子哭丧场面,弟子悲苦不已,神态逼真。另一侧为二弟子树下守丧图,弟子表情哀伤。棺床周围镂饰壶门。纹饰富丽,具有唐代装饰的遗韵,是北宋初期定州金器之精品。
北宋鎏金银净瓶
高26.8、腹径11.4厘米,重344克,簪长18.3厘米。
银质鎏金,锤凿焊接而成,胎体轻薄。此瓶小口细长颈,颈中部附一相轮式圆盘,广肩,腹丰满,假圈足外撇,肩部附一大口葫芦形流,口扣平盖。盖与流之间以一根银链连接。肩及下腹錾饰覆仰宝装莲花,纹饰朴实秀雅。颈上圆盘面有铭文“张氏李氏刘氏王氏崔氏梁氏张氏□□吴三弟子愿生生供养”。出土时口部插一鎏金银簪,簪头为一佛像。此净瓶是信徒们为表敬佛之心专门制作而施入地宫的。
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刻字银三足炉
通高25.5、口径19厘米,重477.2克。
此炉以银板锤成型,附件为浇铸,表面鎏金,由盖、身两部分组成。炉身为直口,平折沿,深腹,平底。腹部铆接三个兽面,与三个兽首衔环相同,兽首衔环下接三只扁兽足。盖面高隆,折沿宽平,与炉身口沿扣合。宝珠形盖钮,钮座錾刻莲瓣一周,钮上镂出三个桃形烟孔;盖面主题纹饰为四只凤凰相向飞翔于祥云之间,形象生动。炉身饰缠枝莲纹一周。云凤纹下刻“惠超”等男女弟子25人“愿以此功德普霑诸有情同归解脱道,齐到涅盘城,太平兴国二年五月十六日造记”。盖沿上有“邑主比丘尼智超”等文字。据铭文分析,应当是佛门弟子在太平兴国二年(977)专为迁葬佛舍利而制作。
北宋鎏金錾花云龙纹银塔<
责任编辑:田田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