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势而为 构建青海特色现代工业体系

2012年10月31日 8:44 3740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地域大省,人口小省;资源富省,经济穷省”。青海的省情决定了工业将是青海当前经济增长的主动力,青海的工业要依托资源优势,走新型特色工业化之路。进入21世纪以来的十多年时间是青海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青海有了我国最大的循环经济试验园区,三大工业园区从无到有,一大批资源开发与加工、能源利用与转化为主的工业项目相继投产,工业技术进步步伐加快,青海从工业化初级阶段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循环经济:从试点园区到国家战略
  如果说,“十五”时期青海在积极探索循环经济发展之路,那么,“十一五”时期,就是青海的循环经济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时期。
  2005年10月,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批准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成为国家首批循环经济产业试点园区。围绕“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利用、永续发展”的开发思路,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大力培育循环经济产业链,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各项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快速推进。
  2010年3月,国务院批复了《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规划》对试验区现有产业升级改造,对新产业按照循环经济理念整体规划,重点建设“一区四园”,构建“六大产业”,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建设不断加速,成为了青海特色工业发展的一个品牌和标志。
  “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在壮大经济总量中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在省十二次党代会上,省委书记强卫进一步提出,工业是循环经济的主战场,要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纵向延伸产业链条、横向促进产业融合、立体紧密产业关联的循环型工业体系,促进工业结构加快向特色优势型、循环经济型、创新驱动型和园区带动型转变。

  园区:从无到有异军突起
  除了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十年间,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更是从无到有,蓬勃发展,成为青海省工业发展的生力军。
  从起初的“一区”到如今的东川工业园、生物科技产业园、甘河工业园和南川工业园“一区多园”,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走过了加速发展经济这一打基础的过程。
  “十一五”时期,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22.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84.7亿元,年均增长52%;工业增加值145.5亿元,年均增长66%;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达23.9%,占西宁市的比重达52.9%。短短几年,开发区园区面积扩大三倍,主要经济指标高位运行,经济总量成倍增长。大项目大企业不断入驻,形成了新能源、新材料、有色金属、化工、高原生物制品、中藏药、藏毯绒纺等特色产业集群,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产业集聚能力显着,成为了带动西宁乃至全省工业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拉动GDP和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火车头。
  2008年,西宁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列为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成为青海省继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之后又一个国家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从“地方军”到“国”字号的跨越,让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进入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实现经济跨越发展的“二次创业”。与此同时,青海省的海东地区正在孕育一个新的工业园区。
  2011年3月,为了更好地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延伸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资源精深加工产业链,积极支持青南地区发展“飞地经济”,海东工业园应运而生。按照“一年打牢基础,两年形成场面,三年具备雏形,五年具备规模”的建设发展目标,依托兰西经济区中心区位优势和湟水河谷综合交通优势,海东地区逐步完善和细化了“一区三园七片区”的产业定位,正在形成以海东工业园区为主体、县域工业集中区为支撑,全力打造曹家堡临空综合经济园、乐都工业园和民和工业园的工业化新格局。至此,青海省海西、西宁、海东的三大工业园区,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为青海的经济结构转型和跨越发展发挥着引领示范和支撑作用。

  十大特色优势产业:全面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青海特色的工业之路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也就是说,一定要依托青海的特色资源优势和现有的产业基础顺势而为,做强做大。‘十二五’时期,我们要将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与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相结合,重点发展煤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盐湖化工、有色金属及加工、油气化工、装备制造、特钢、特色纺织、生物这十大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一名青海省的“老工业”,省经委投资处处长乔弘志这样说。
  依托青海的资源优势发展工业,并不是简单地销售原材料或是对原材料的初级加工,而是解放思想,在科技引领支撑下,实现资源的综合开发。要促使油气化工、煤化工等能源工业快速发展,让青海成为区域性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新型煤化产业基地。发挥青海资源多样化的优势,发展有色金属及加工产业,提升产业技术和装备水平,延伸产业链,建成全国重要的有色金属生产基地。以钾资源开发为龙头,大力发展盐湖综合利用和梯级开发,重点开发钾、钠、镁、氯、锂、硼、锶等盐湖资源系列产品,拓展盐湖化工产业群和产业链,建成全国最大的盐湖化工、大型钾肥及钾盐基地。推进铁合金企业兼并重组,做精做专钢铁工业,建设西部新的特钢生产基地。同时,在先进装备和技术的支撑下,丰富的高原动植物资源优势将转化为经济优势,培育壮大特色轻工纺织和生物产业。
  青海省的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高起点起步,要抓住机遇,把青海建成国家重要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和太阳能发电基地,扩大风能利用规模,选择合适地点建设大规模的风力发电场。振兴曾有一定产业基础的装备制造业。以新型电子材料、新型合金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为主要方向,致力发展若干具有快速成长性的产业群,打造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全国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围绕这十大特色优势产业,青海省从去年开始实施“双百”行动,加快建设百个重点项目,培育百户重点企业。今年,青海省又启动实施了50个重大工业技术进步项目,支持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质量、降成本、创品牌,突出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通过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使得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构建起循环经济基本的产业链条。对此,乔弘志认为:“传统产业或者产业链上游的产业并不一定就是落后的产业,关键看生产过程中的能耗成本控制和产品质量。通过技术改造来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这为全面提升青海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建设青海的特色工业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