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以来国土资源对外开放巡礼

2012年09月14日 9:22 7494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改革带来进步,开放带来繁荣。十年前,刚刚成立国土资源部,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更猛烈地袭来,人们在热议和憧憬各种可能出现的机遇时,心里多少存有担忧:刚上路的新事业遭遇全球化大潮影响,它会获得正能量还是负能量?如此担忧,基于这样一种常识判断:当计划经济体制和运行模式还存在惯性的时候,国门的进一步打开,对关乎国家发展战略大计的关键领域,挑战会更明显。
  事实证明,十年间,伴随着国土资源领域对外开放脚步的加快,我们收获了国土资源事业的发展,收获了国土资源领域管理理念的进步,收获了矿业合作的繁荣,也收获了人才辈出的成熟。

  交流是通的——
  从单一地质领域交流拓展到土地领域多方面多元化交流,从单纯渗透参加国外地质和矿业大会,到在国外会场放大中国元素,乃至打造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世界品牌作为国际合作的基础工作,国土资源国际交流活动在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间前所未有的活跃,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发展进步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交流的成果,最直观的是数量。进入21世纪后,中国国土资源对外开放的眼界放得更宽,通过双边高层互访、业务考察和交流、实施双边合作项目等,先后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国际合作关系,签署了80余份国土资源领域双边协议,构建完善了国土资源国际合作网络。
  这样一个数据的背后,指征着思想的解放和认识的飞跃。
  交流是理解、沟通进而合作的前提,但是交流活动本身,它的提出和开展,必然以认识为基础。
  地学没有国界,即使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地学的交流也存在。但土地管理则有不同。曾经一度,很多人默认了土地领域在对外开放中的失声,这种默认基于这样的观念:我们的土地所有制与大多数国家不同。所有制决定体制机制,土地所有制的中国特色,制约着土地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但是党的十六大以来,这种观念得到深刻改变,人们普遍意识到,无论从管理理念上,还是从科学技术方法看,打开窗口,开阔眼界与思路,都是不二的选择。
  认识的提高,带来了国土资源对外开放交流在更宽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发展。十年间,国土资源部与美、加、英、德、荷、比、澳、韩等土地管理先进国家在土地政策法规、土地调查评价、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市场监管、地籍管理与土地登记、土地整理和农村发展等领域开展合作;与俄、西、乌、巴、哥、墨、阿、南、莱、埃、越、老等国的国土管理部门建立了联系,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2012年1月16日,国际测量师协会正式接纳中国土地学会成为其国家级协会会员,几个月之后,中国土地学会代表团参加了第35届国际测量师协会全体大会。一个开放的大国,拥抱世界应该是全方位的。新中国土地管理与科学发展历经数十年走到今天,必须更加主动的融入全球化,登上世界舞台。
  对于很早就在国际交流中试过水的地质矿产领域,在这十年中,表现得异常突出。
  首先是政府间合作更加频繁。国土资源部与美、加、澳、俄等矿产资源大国以及蒙、老、菲、南、埃、厄、赞、津、智、秘等亚非拉重要矿产资源国家在基础地学研究、地质调查、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矿产勘查开发管理、矿业信息交流、人员交流与培训等领域开展交流合作。
  其次是平台的高效建设。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土资源部在对外交流平台建设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繁荣局面。最明显的标志是,中国国际矿业大会的打造和完善。
  矿业大会影响着矿业市场。一直以来,加拿大勘探开发者协会年会、澳大利亚的勘探者大会和南非的非洲矿业投资大会等都被业内津津乐道,涉矿企业趋之若鹜。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在不断参与其中时,也在国际舞台充分展示了自身的发展水平和潜力。
  但是,作为矿业生产和消费的大国,中国为什么不能有自己品牌的矿业大会?从1999年迄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连续举办了13届大会,从开始时8个国家170人参会,到今天的50个国家4800人参会,规模越来越大,层次越来越高,内容愈加丰富,形式不断创新,功能越来越完善,国际化程度逐步提高。借助这个平台,中国矿业与国际矿业在对话中沟通、融合。而这个平台,也在十年间见证了矿业的发展:它在本世纪初见证了中国矿业在国际矿业上渐次增多的话语权。2005年、2006年和2007年,它见证了全球化经济中矿业的繁荣和矿业市场的热烈;在2008年,它见证了在全球金融危机面前矿业的整体理性思考;在2009年,它见证了矿业发展的向好势头;在2010年、2011年见证了人们在矿业复苏上的种种努力。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矿业在成熟,中国对外交流的意识和方式也在成熟。

[1][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