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能否“二次探底”?

2011年11月14日 8:35 1051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1

孙立坚
  国际知名经济学者,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博导,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日本中央大学中国金融讲座教授。经常在各国媒体发表有见地的评论。


                                           局势错综复杂 注重“货币”前瞻


  最近,温家宝总理要求正确认识当前经济形势,准确判断经济走势,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更加注重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以适应形势的变化。周小川行长也在回答媒体的采访时阐述了货币政策的未来基调,即在降低通胀问题上需要考虑它的时滞效应,不存在立刻就能降低通胀的政策,而且必须同时考虑国内国外形势,因为当前许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都存在。那么,如何理解错综复杂的形势及其对中国现有的宏观调控政策所带来的影响,我想结合最近自己在国内外所作的调研和相关的研究成果谈些看法。
  首先,欧美国家的经济低迷正在迫使他们不得不采取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应对债务危机和高失业的问题,于是,短期内如果实体经济部门无法吸收货币政策释放出来的大量流动性,那么,新增的流动性就会和这些年来各国政府积极救市后所出现的资产泡沫复活后的流动性一起,更加推高生产和消费所需要的大宗商品和农产品的价格,从而对制造业国家造成更为严峻的成本推动型的通胀压力。为此,中国单方面放松货币政策,可能对抑制通胀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其次,中国经济从2008年后开始在沿海城市陆续出现了民间产业资本因无法承受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人民币大幅升值的压力和劳动力成本增加的负担以及欧美市场萎缩的影响而不得不进入到了利用高杠杆进行“以钱养钱”业务的虚拟经济部门。但是,紧缩的货币政策非但没有抑制这种产业资本空心化的现象,反而让银行的信贷更加远离企业的贷款(即实体经济部门“钱荒”问题),更加催生了灰色金融体系虚假的繁荣(即虚拟经济渠道“钱流”问题)。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目前欧美“放水”,我们“接水”的紧缩货币政策模式副作用会很大。
  第三,虚拟经济渠道资金“大进大出”对产业结构升级所需要的资金供给和“灵活性、针对性”战略要求下货币政策的实施带来了巨大的麻烦。股市因货币政策的变动和未来预期的不稳定会大幅跳水,大宗商品价格也会因此变得一时显得更加亢奋而一时又过度悲哀,所有这一切的波动都会给实体经济部门所需要的稳定的投融资计划造成前所未有的挑战。另一方面,中国是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而且国家在银行业务中的干预程度又很高,所以,银行业“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格局,严重影响了央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有效传导机制,也影响了社会大众对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认可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今天为何央行和市场的博弈会大大增加央行宏观调控政策的成本的内在原因。
  所以,针对上述错综复杂的经济格局,我们认为央行的货币政策应该走向中性,以不变应万变。无论是确立单一盯住通胀目标还是多目标地相机抉择的做法,都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在全球化的环境下和中国金融开放度提高的背景下,积极的货币干预政策效果十分有限,甚至会带来得不偿失的后果。而解决目前流动性泛滥和通胀压力的问题要靠对实体经济的扶持来推动。具体方法体现在以下三点的政策建议上:
  1. 多元化的产业结构符合中国现阶段的发展状况和需求,高附加价值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当中国经济目前人才和资金以及金融体系的成熟度还相对匮乏的时候,全国各地都搞同样的新型战略产业的发展规划可能会占用资源,形成低端同质化生产的恶性竞争。反而,在传统行业,通过这些年来的学习和磨练,附加价值实际上已有可观的提高,但却遭遇到政策的歧视。因此,我们认为应该给所有的生产性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降低税负、物流成本和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让产业资本重新站上经济发展的大舞台。尤其是目前在成本推动型的通胀压力下,阻止产业资本走向金融资本的途径,就更显得必要和紧迫。
  2. 我们要警惕目前金融资本快速膨胀,从而导致产业资本也集中往上游转移的现象。这表现在今天不少企业和机构的盈利方式已凸显出囤积商品,“以价补量”的格局。为此,在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协助下,一定要强化专业型和市场型的监管方式,及时释放金融投机属性所积累的价格膨胀的风险。否则,金融资本必将挤出产业资本,造成最严重的经济滞胀的后果。
  3. 我们要规范财政投资的项目运营方式,严防产业垄断资本和金融投机资本结合在一起牟利的不良现象。严厉打击企业“以价补量”盈利模式中寻租腐败的行为。现在应该做的是尽快改变积极的财政政策,减少不计成本的投资需求。把经济运行的重任交给市场和按市场规律办事的企业家,而加息的紧缩货币政策只会增加外汇占款,挤出产业资本的风险。企业搞活了,制度搞好了,“负利率”现象就会因为新一轮由企业家推动的增长方式的形成而消失!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府应该大力扶持和帮助企业与机构推行健康的产业金融和科技金融的创新手段,让金融资本真正为有成长性的产业资本服务。

[1][2] [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慧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