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烦恼”利于优化全球稀土格局

2011年07月01日 0:17 4858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稀土   作者:

     稀土,3年间身价暴涨,实现了由“白菜”变“黄金”的转变,但这并不被多数从事稀土和相关产业的人士欢迎,也许还会被视作“烦恼”,因为价格的大幅变动,会让销售和采购面临更大的风险,市场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稀土价格的真正“疯狂”始于2011年1月份,“发作”在春节后的几个月,对此,有专家分析认为,稀土价格突然暴涨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大量社会资金开始涌入。据生产商透露,上半年,在包头、江西等稀土主产区买家大批采购稀土,这些大手笔买家并非真正的下游用户,而是为了把稀土买到后囤积起来。
  也就是说,稀土价格快速“变脸”与游资和热钱有关,其实,从资本市场的近况我们也不难理解这一现象。2008年随着金融危机到来,股票市场一落千丈,而后出逃的资金又迅速把中国的房地产炒得天翻地覆,随着限购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这些游资最终转移到了稀土领域,这样一来稀土价格不疯涨才怪。想想2007年的股市,2010年的房市,很容易理解当前稀土的处境。相关数据显示,近来国际热钱也不断涌入,可见游资队伍一直在不断壮大。稀土的疯狂乱象,不仅让国内企业怕了起来,也惊着了国际同行,但国际势力却把稀土价格上涨的动力嫁祸于中国政府,而忽视了市场经济体制下游资力量的存在。
  同时,在中国,持续了二十多年的稀土“白菜价”的噩梦也几乎是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惊醒了。在过去的20年中,全球90%以上的稀土资源来自中国,但中国在稀土定价方面却没有太大的主动权,而且稀土矿的大量开采,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适量储备稀土和有效限制开采打响了稀土保卫战的第一枪。正如中美经济学会理事何伟文对媒体表示,一个国家进行稀土战略储备是很正常的事,就好像储备石油一样,是一个国家自身的需要。国外企业因此叫嚣,完全是搬弄事非。
  孰是孰非,让我们用数字来说话。某公开数据显示:中国稀土的实际储量为3600万吨,占全球的36%;俄罗斯的稀土储量为1900万吨,占全球的19%;美国为1300万吨,占13%;澳大利亚为549万吨,占5%;印度为310万吨,占2%。这其中,俄罗斯、美国、日本的稀土产量却为0;印度的稀土年产量为2700吨;中国的稀土年产量高达12万吨,占世界稀土年总产量的97%。这一系列数字,很明显说明全球开采的不合理性,国外政府有权不开采自己的稀土矿,还有什么资格问责中国的稀土政策。
  又似乎,价格暴涨也不是坏事,它催生国外企业对本国稀土开采重新定位。自去年以来,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都纷纷宣布重新开发稀土资源。据当时业内人士预计,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几大矿山将在2015年实现投产。但实际可能要比预计的还要快,近日有消息称,美国最大的稀土供应商Molycorp公司及其帕斯山稀土矿山已经着手重新开张,据悉Molycorp的产能到2012年就可以达到2万吨,主要是以销定产,再过两三年就可以达到4万吨的产能,但Molycorp暂还不准备出口,因为目前美国国内还不够用。帕斯山稀土矿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是世界稀土储量较大的矿山之一,出于对环境污染的担忧,以及中国稀土低成本供应充足的考量,该矿山曾于2002年关闭。可见,美国在9年前就意识到稀土开采的代价,难道还有理由不支持中国9年后的今天---因不堪承受污染之重而整顿稀土行业乱采加走私这一乱象吗?无独有偶,同一时期,日本也在寻求与蒙古的合作。相信,不久也会从澳洲、俄罗斯等地传来稀土矿复产开采的消息,那时,稀土的这场“烦恼”也将会烟消云散,回归常态。
  想真正平息这场稀土之争,国内也正在有序展开稀土整顿。北方以包钢稀土为首进行了并购整合,南方稀土“三强”的热门候选正在有序推进。目前,国外开采稀土的冶炼分离技术并不比中国好,但日本、美国等国家的稀土下游高科技以及应用技术非常值得中国学习,尽管稀土产品价格高,但利用稀土做成的下游高科技产品附加值更高,为了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只有加强产业链建设和研究。其实,在这场因价格引起的稀土变革中,不论是国外企业重新开采,还是国内企业加强产业链延伸,有一点必须肯定,这场变革大大地优化了稀土产业格局,当然这更有助于优化全球稀土格局,为企业间创造良好的公平合理的贸易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四笔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