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铜绿山铜铁矿:为矿业巨人“刮骨疗伤”

—— 大冶市铜绿山铜铁矿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纪实

2011年04月26日 10:40 1263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铜资讯

  啃下硬骨头
  地下采空区充填任务重,有些地方的治理难度,甚至比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的治理难度还要大。
  开工,只是个开始。等待着大冶人的,不是水到渠成,而是一块相当难啃的硬骨头。
  此前,大冶市国土资源局下大力气治理乱采滥挖,“非法开采现象基本被杜绝”。但是,由于长期开采导致铜绿山地质构造十分复杂,“施工也是一个难题”。
  通过公开招投标确定的施工单位——湖北省地矿局兴业地质工程有限公司和湖北省鄂东南基础工程有限公司,有着雄厚的技术力量、先进的设备和丰富的地质环境治理经验。
  尽管如此,在鄂东南基础工程公司总经理周安保看来,铜绿山有些地方的治理难度,甚至比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的治理难度还要大,“所有的地上和地下地质环境治理的方法,都用上了”。
  为了保证治理工作的进度和质量,大冶市成立了项目工作组,由办公室、技术组、工程组、资金调度组和综合协调组组成,并制定了详细的工程建设实施方案。
  按照方案,项目共分成四个治理区——露采边坡加固稳定及采空区充填治理区、排土场整治区、青山河废弃地及塌陷整治区、余富七废弃地整治区,涉及治理复垦面积4500亩。
  作为综合治理项目工作组的常务副组长,大冶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尹礼辉与国土资源局的战友们一起,继承和发扬“大兴炉冶”精神,恪尽职守,高效运转,不知在忙碌中熬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
  据他介绍,为防止矿坑东面滑坡,威胁古铜矿遗址安全,施工人员沿着铜绿山古矿冶遗址核心区、露天采坑边缘,修建一条外形如“U”字的挡土墙,并修建排水沟、截水沟,整治、绿化坡面。
  为加固露天采坑边坡,施工人员还实施格构锚护坡、锚索格构加固工程。这两项工程大约需要335吨钢筋、599根锚索、1800根锚杆,就像为露天采坑边坡穿上一层格状“铁衣”。
  “锚杆和锚索安装完成后,将与山体表面的钢筋网格焊接,将整个山体紧紧包住,不让其发生位移。”一直主抓该项目的大冶市国土资源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程思向记者介绍。
  站在露天矿坑的西边向东望去,已经完成的格构锚护坡和挡土墙可以尽收眼底,记者对开展治理工程的难度有了很直观的感受。
  程思说,“你看到的,还只是冰山一角,难度最大的工作,其实在地下,因为要防止地面的裂缝和沉陷,首先得把地下采空区填实才行。”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施工人员实施了采空区治理工程,就是“通过对露采区边坡的削坡减载、卸荷,提高边坡的稳定性;对巷采区回填、注浆胶结,防止采空区的塌陷,确保古遗址的安全。”
  一期工程取得了实效。去年8月,修缮一新的古铜矿博物馆重新开馆。走进博物馆,已经看不到任何裂缝。现代化声光电手段的运用,令3000多年前铜绿山采冶的一幕幕重现在世人面前,“曾经破败的遗址,如今完全变了样”。

  期待新生
  为其他矿产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提供地质环境治理的经验。
  千百年来,大冶人依矿而生,在资源即将枯竭的今天,大冶人饱尝到了家乡地质环境被破坏的痛苦。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一度在毁于一旦的边缘上徘徊,这让正在城市转型道路上大踏步迈进的大冶人,不断扪心自问——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难道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毁掉吗?如何才能给后来人留下青山绿水,而不是光秃秃的山和漆黑的井硐?
  勤劳而善良的大冶人一边在苦思良策,一边在积极探索和实践。
  铜绿山铜铁矿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为大冶人打开了一扇窗。
  傅继成曾在开工仪式上说:“我们将举全市之力,进一步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努力把该项目建成全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示范工程,把铜绿山矿区建成全国一流的矿山公园,把大冶建成中国最具特色的青铜文化历史名城。”
  而国土资源部则希望大冶“早日完成治理任务,力争建成全国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为其他矿产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提供地质环境治理的宝贵经验。
  实际上,在大冶人的头脑中,还有一项更加宏大的规划。
  按照这个规划,铜绿山铜铁矿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只是一个基础性工程。“如果将规划中的铜绿山矿山公园比作一座漂亮的居民小区,那么,该工程就好比是在修建这座漂亮的居民小区之前,夯实其地基,改善其周边环境。”
  而据记者了解,在实施地质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外,大冶市还规划了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发展方案。
  根据方案,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保护区是个整体,将细分古铜矿遗址展示区、生态修复展示区、露天采坑展示区、填土场复垦展示区、工矿企业展示区、宗教游赏区、居住区等七大主题区域,在每个区域,游人可欣赏到不一样的风景。

[1] [2] [3]

责任编辑: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