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张铜“复活”之路

2011年04月19日 9:32 3744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铜资讯

  ST张铜怕退市,沙钢需要“壳”,两者一拍即合。
  4月8日,星期五。深圳证券交易所迎来一家上市公司的复牌仪式,来自沙钢集团和高新张铜的高管聚集在这里,如庆祝IPO一样对待ST张铜的复牌。
  在暂停上市近一年后,ST张铜凭借沙钢集团的介入更名“复活”,以“沙钢股份”(SZ.002075)的名义登陆A股,开盘后,该股窄幅震荡,截至收盘,涨幅87.20%,报11.70元。此前,其暂停上市时的股价为6.25元。
  这笔看似双赢的合作,让无数忠实的股民们产生了些许无奈:难道资本市场的壳资源永远都是投机者的乐土?甚至有人开始“祝愿ST张铜重组失败”。

  谁是ST张铜?
  2006年10月25日,高新张铜的股票上市仪式在深交所隆重举行,参加仪式的有公司原董事长郭照相以及来自苏州市以及中国高新投资集团的头头脑脑。
  谁也不曾想到,就是这样一家在上市之初被各方寄予厚望的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在4年后的2010年底,给了买自己股票的股民两条路:要么重组成功皆大欢喜,要么重组失败一起玩完。
  2006年10月,高新张铜成功登陆深圳中小板市场。次年,在第一份年报中,公司2006年的主营业务收入达到了28.83亿元,相比2005年暴增近50%,同期公司的净利润也增近30%。
  高新张铜作为一家国内空调制冷铜管、环保铜水管和铜合金管的领军企业,业绩增长在当时的很多人眼中成为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是事情的变化之快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
  上市后的第二年,高新张铜公布了2007年年报,数据一出,令投资者大跌眼镜。营业收入微涨2.17%,净利润却暴跌454.42%,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从2006年的5043万元一下变成了亏损1.78亿元。
  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2008年第一季度,较大亏损再次出现。当年9月2日,公司被实施其他特别处理,股票简称变更为“ST张铜”,公司股票日涨跌幅限制由10%变为5%。
  2009年,ST张铜的业绩依旧呈现暴跌态势,主营收入锐减至上年同期的一半,而亏损已经由上年的1.78亿元激增至5.12亿元,同时ST张铜的所有者权益(资产减去负债)也已经从2007年的4.44亿元变成了-6736万元,公司面临着资不抵债的艰难困境。
  2009年4月28日,ST张铜被监管部门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特别处理变更为“ST张铜”,这也成为中小板首家加星的上市公司。
  2010年初,ST张铜再次亏损1.63亿元。2010年5月7日,连续3年业绩亏损的ST张铜在高调上市不到4年后,被监管层要求暂停上市。

  救世主:沙钢集团
  命悬一线的ST张铜,其命运最后的转机将来自于沙钢集团的重组。
  沙钢集团的上市之路可追溯到1994年,那时沙钢集团已经具备了上市的基本条件,但上市机会最后却在相关部门的安排下接连两次让路给当地国企。
  直到2008年,当时与沙钢集团同处张家港市的上市公司ST张铜爆发财务危机,沙钢集团随即出手相助。
  “沙钢集团之所以参与ST张铜重组,主要是应ST张铜方面的要求。”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主要是由张家港市政府推动。据公开资料显示,2008年7月,ST张铜总经理郭照相被张家港市公安局依法立案并监视居住。随后,ST张铜被证监会调查。
  不久,包括中国农业银行[2.96 -0.67% 股吧]等13家银行对ST张铜提起了诉讼。此时的ST张铜债务缠身。由于ST张铜欠当地银行债务过多,为了银行没有太多的呆账、坏账,张家港政府推动了沙钢集团参与此次重组。
  2010年4月30日,ST张铜发布公告称,因公司3年连续亏损,2008年末和2009年末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为负值,公司股票于5月7日起暂停上市。随后,沙钢集团在2010年6月的最后一天,向ST张铜无附义务捐赠2.6亿元,随后又通过银行委托贷款救助ST张铜2.78亿元,并且沙钢集团还承诺负担职工安置、债务纠纷等多项负担的费用。
  2010年末,按照重组方案,ST张铜向沙钢集团非公开发行11.78亿股换购沙钢集团持有的淮钢特钢63.79%的股权,交易完成后,沙钢集团持有ST张铜74.88%的股权,成为ST张铜的控股股东,同时沙钢集团旗下的淮钢特钢也被置入ST张铜。
  直到2011年3月31日,ST张铜公告称,经公司申请及深交所核准,公司A股股票自2011年4月8日起恢复上市,同时撤销退市风险警示。
  ST张铜是活了,还是死了?

责任编辑: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