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青海科技将支撑特色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2011年04月02日 8:57 7498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十二五”期间,青海科技工作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围绕省委省政府“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的战略部署,以“绿色引领、开放创新、重点跨越、能力突破”为核心,以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为目标,以推动更开放和更广泛合作的管理、制度和机制创新为手段,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型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使科技创新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善民生的主要驱动力,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实现在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区域的跨越发展,为全省绿色发展和建设创新型青海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主要任务
  突出绿色引领主线,牢牢把握青海省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的方向,以绿色科技引领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不断促进和改善民生。优化两大布局,着力统筹发展(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3大科技发展先行区;优化科技发展布局,引导6个重点区域协调发展)。实施三大工程,着力跨越发展(部署10个重大科技行动、打造16个技术创新基地和深化实施“123”科技支撑工程,加快全省创新能力突破)。构建四大体系,着力开放创新(构建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1、突出绿色引领主线。坚持科技引领、改造提升、培育发展、加速推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换升级,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高端化、高质化、低碳化、生态化的绿色产业体系,使绿色产业成为青海发展的新引擎。
  2、优化两大科技布局。一是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布局,突出创新载体建设,积极构建循环、生态和新能源三大产业发展科技先行区,为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基地、新材料产业基地、化工产业基地、装备制造生产基地、国际性藏毯加工集散基地、生物产业基地,建成具有青海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提供科技支撑。进一步发挥产业园区和经济试验区对产业和创新资源的聚集优势,提升园区的创新能力和孵化能力,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培育成为青海省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二是优化重点区域科技发展布局,强化科技发展的空间结构布局,发挥科技创新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支撑引领作用。支持西宁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推动东部绿色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支撑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提升环湖地区科技发展水平,推进三江源国家级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和青海湖、祁连山、柴达木盆地全国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科技引领玉树灾区震后重建工作。
  3、实施三大科技工程。一是重大科技行动工程。针对优势资源开发技术难题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组织实施循环利用与节能减排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装备制造技术、中藏药与生物技术、高原特色农牧业科技、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民生科技发展、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与合作交流、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保护10个重大科技行动,加强力量集成,开展联合攻关,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研发、掌握一批对产业发展带动性强、关联度高、作用突出的共性关键技术、核心和配套技术,不断提升重点产业和企业的竞争力,推进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二是技术创新基地构建工程。根据不同领域技术创新的实际需要,以及现有的产业发展现状和龙头企业的技术水平,打造16个技术创新基地,提升重点产业的科技支撑能力。构建“盐—气产业链技术”、“盐—煤产业链技术”、“盐—有色金属产业链技术”基地,促进盐湖资源开发;构建“矿产资源勘探与评价研究”、“有色金属选冶与加工技术”、“油气勘探技术”、“天然气水合物综合评价研究”基地,实施资源转换战略;构建“新材料技术”、“太阳能光伏材料加工制造技术”、“数控机床制造技术”、“中藏药开发技术”、“高原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基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高原生态保护技术”、“高原医学应用”基地,以科技惠及民生;构建“生态畜牧业资源开发技术应用”、“现代农业资源开发技术”基地,发展绿色现代农业。三是“123”科技支撑工程。深化实施“123”科技支撑工程,根据“123”工程60个项目计划,引导和激励企业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以及联合攻关,促进省内若干重要产业在短期内有新发展,并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特色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为青海经济的加速发展和产业的加快转型增添新引擎。
  4、构建四大创新体系。依托国家级、省级科研机构、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科研机构等,集成省内外各类创新资源,重点构建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科技中介服务4个创新体系。

[1][2] 下一页

责任编辑: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