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税:将为稀土产业保驾护航

2011年03月11日 8:52 8728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稀土

  稀土“顽疾”多年
  稀土被誉为“21世纪黄金”、“工业维生素”、“新材料之母”,连邓小平都称“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可见稀土资源不仅稀缺,还具有战略地位意义。然而多年来,稀土资源在中国存在着诸多“顽疾”,而最为明显的就是廉价出口和环境污染问题。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把稀土在出售给其他国家的时候,标的是“白菜价”。专家称,这样的低廉价格,好比把黄金当做黄铜卖了。相关数据显示,中国成为世界最主要的稀土供应国,稀土出口量增长了10倍,但与此同时价格却下降了36%,令中国难以得到与资源和环境代价相符的回报。
  很多时候,由于稀土的价格过于低廉,以至于像美国和俄罗斯等稀土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都乐于从中国购买稀土。对于科技发达的日本而言,对稀土需求量极大,长久以来持续从中国进口,甚至囤积稀土资源,已够数十年的使用。而就在低价出售的过程中,中国对稀土的定价权也日益削减。
  稀土以低廉的价格出口,这并不代表开采商没有利润。由于中国稀土资源丰富,且在当初没有严格限制开采的政策,加之中国开采稀土的技术单一,不考虑环保因素,劳工也格外廉价,因此开采成本非常低,就算报价低,开采商依然有不少利润。
  在过去无限制的开采和廉价贩卖后,稀土资源的稀缺问题开始引起关注。有专家表示,中国稀土开采的无序,反映出的问题是某些利益集团不顾国家利益,而拼命在“吃子孙饭”。
  对于中国来说,过去在稀土开采过程中还存在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西北郊,一个新建的居民小区,孤零零地矗立在110国道北侧,而要入住这里的村民无不是因为同一个原因而搬迁至此环境污染。在广东省兴宁市邹陶村,这个全村总人口只有723人的小地方,20年来饱受因稀土开采而造成的环境破坏危机。
  国内稀土行业准入门槛低、技术水平低、环保意识薄弱。一边是疯狂的开采,一边是严重的环境破坏,由于很多地区对稀土开采不顾及环保,以至于水中硫酸盐、总硬度、挥发酚等均不同程度超标,这使得土地已受到盐类污染,土地盐碱化过重,造成土地退耕,且改良困难。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指出,中国生产的稀土占全球较高比例的主要原因是生产过程污染大、代价高,一些国家不愿去做。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也表示,由于与稀土共生的矿物很多具有放射性,处理不好会造成污染环境,开采难度很高,因此短期内这些国家替换中国比较困难。

  资源税有望助力解“顽疾”
  现在,关于合理开采稀土,并促使其价格回到合理水平的呼声越来越大。中国稀土学会副秘书长张安文曾表示,中国低价稀土的时代早已成为过去。以前,中国的稀土产品成本中没有包含资源开发和冶炼分离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治理的成本,如今,稀土价格上升是一种合理回归。
  然而,解决稀土资源的廉价和污染问题,不可能通过“限产”就可以药到病除,毕竟很多领域对稀土资源的需求仍旧很大。未来5年,稀土需求量会持续增长,到2015年,世界稀土需求量将增达21万吨。
  民进中央的提案认为,稀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建议借鉴新疆自治区资源税改革的相关经验,提高稀土资源税税率,以从生产企业的源头上提升稀土的市场价格,使之体现出资源的稀缺性与开采的环境成本,并通过价格的上升改变供求关系,有效减少走私与其他国家购买囤积稀土现象。
  同时,价格和供求的变化还将促使大型企业主动整合资源,限制产量,转向产品深加工领域。为了达成上述目标,建议有关主管部门对稀土生产企业造成环境污染的治理成本和资源稀缺性因素进行普查和测算,根据各地稀土资源的赋存条件、开采难度、生产用途、环境治理成本等现实情况,合理制定稀土资源税的税率和征收办法。
  提案还指出,提高稀土资源税税率的目的是保护稀土资源和所在地环境,建议将税收所得以财政专项资金的形式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财政补贴、贴息贷款等方式,支持企业储备稀土资源和粗加工产品,建设国家战略资源储备基地;二是通过相关技术研发等方式,提升企业对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以深加工带动相关产业升级,将单纯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整体的产业优势;三是通过项目支持、专项治理等方式,帮助地方政府与企业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减少因稀土开采所产生的环境问题。
  有专家表示,要想遏制稀土的无序开采,就得提高稀土的开采成本。当务之急,就是要大幅度提高稀土的资源税税率,对涉及到化学元素周期表中镧、铈、镨、钕等17种稀有金属元素的资源税税率,应该在现有基础上数倍地增加;对于稀有金属中的稀有品类,甚至应该将资源税税率提高百倍、千倍乃至万倍。这样,一方面可以遏制目前中国稀土的无节制开采,让廉价稀土的出口量自然减少,而不违反世贸规则。另一方面,还可以让稀土的利用率得到提高,减少稀土在开采中的浪费,也非常符合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1] [2]

责任编辑: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