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加快加强调控增强企业“抵抗力”

2011年03月07日 10:26 459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1月份,在上年翘尾、输入性通胀压力、成本推动、投资增速等因素影响下,安徽省PPI涨速加快。针对走势特点,安徽省专家提出安徽省应适度调控投资、进出口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同时企业应切实加强内部管理创新增效,以增强安徽省工业企业在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情况下的“抵抗力”。

  PPI涨速加快  15个行业出厂价“12涨3降”
  安徽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环比上涨2.3%,高于全国平均1.4个百分点;同比上涨8.2%,高于全国平均1.6个百分点;购进价格环比上涨1.7%,高于全国平均0.5个百分点;同比上涨7.7%,低于全国平均2个百分点。
  安徽省生产资料出厂价格环比上涨2.2%,高于全国平均0.5个百分点;同比上涨8.1%,高于全国平均0.6个百分点。安徽省生活资料出厂价格环比上涨1.2%,高于全国平均0.7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3%;同比上涨8.8%,高于全国平均5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1.1%。
  1月,安徽省15个行业同比出厂价格呈“12涨3降”,涨幅居前的有皮革、冶金、石油、食品、煤炭及炼焦行业产品。电力、森林、缝纫行业产品价格同比下降。环比呈“10涨1平4降”,石油、造纸、化学工业价格涨幅居前。电力、纺织、机械、建筑材料工业价格分别下降。

  采掘业价高  纺织业“高进低出”严重
  专家分析,造成PPI涨速加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同比看,安徽省翘尾因素比重大。去年下半年,国际原油、有色金属等价格上涨加速,对今年翘尾影响较大。安徽省1月份翘尾为5.9个百分点,占同比涨幅8.2%的71.95%。1月份,安徽省轻工业产品出厂价格中,以农产品为原料工业产品价格环比上涨1.49%,同比上涨11.49%,翘尾因素影响占同比涨幅的87%。1月份,安徽省重工业出厂价格中采掘业环比上涨6.3%,同比上涨14.1%。
  再有,安徽省采掘业比重高于全国平均和辽宁、吉林两省,而这类产品价格在PPI计算中比重大。但安徽省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低于全国平均和辽宁,主要是由于安徽省是资源性省份,化工、农副食品等基础性原料价格相对低。加之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飙升,安徽省多数进口产品运输半径长,且冬季工业生产成本高。
  从环比看,1月份安徽省重工业和轻工业价格分别上涨2.2%和1.6%。1月份基础产品调价较集中,由于澳大利亚洪灾引发全球煤炭价格上涨,安徽省上调了煤炭价格。国际市场铁矿石价格大幅上涨,加之劳动力价格上行,成本推动安徽省钢材出厂价格上涨,平均每吨钢材比去年12月份上涨150~300元。生产资料环比价格涨幅高于生活资料价格。安徽省1月份生产资料环比价格高于生活资料1.1个百分点,表明安徽省1月份仍呈现投资增长速度大于消费的经济增长格局。
  在全球资源性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的背景下,安徽省纺织工业企业“高进低出”问题较严重,即企业原材料购进价格涨幅大于产品出厂价格涨幅。今年1月份,安徽省纺织工业品出厂同比价格涨幅低于原材料购进价格涨幅8.5个百分点,将削减下游企业利润,甚至出现亏损。
  专家分析,受国际大宗产品价格上涨和成本上升的影响,安徽省基础工业产品价格显著上升,而加工业产品价格升幅较小。1月份,安徽省采掘业、原料业、加工业环比价格分别上涨6.3%、0.9%、0.1%,采掘业价格较大幅度高于原料业和加工业,说明安徽省生产资料内部比价关系有了根本性的改变。能源、原材料等基础工业处于工业生产流程的上游,担负着为下游加工工业提供原材料的任务,基础工业产品价格上升加大了安徽省下游企业的生产成本,削减下游企业的利润。

  多方原因  支撑工业生产者价格高位运行
  由于物价中长期上涨压力较大,安徽省原油等基础产品价格将随之波动。劳动力价格继续上涨,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将支撑多数工业生产者价格高位运行。因此,主要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压力较大。2月份翘尾因素影响将减弱,但由于安徽省1月份PPI环比上涨加速,预计2月份安徽省PPI同比将在1月份的水平上窄幅波动,总体基本平稳。
  专家建议,适度调控投资、进出口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扩大内需,促进居民消费,增加消费对GDP的贡献率。应采取积极措施努力刺激社会消费,尤其是扩大安徽省自有工业消费品的市场占有率,在安徽省“万村千乡”商业模式推广中,推广省产工业消费品。增加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缩小收入差距,不断提高消费水平。
  同时企业应挖掘内部潜力,节约资源,消化原材料涨价压力;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企业竞争力;从管理创新上要效益,不断提高企业的品牌价值和价格竞争力,全方位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PPI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和购进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也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

责任编辑: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