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委酝酿有色金属等“两高一资”产品出口退税再降

2011年01月24日 8:37 475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记者日前获悉,财政部、发改委、商务部等部门正在研究进一步加强对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限制,酝酿再次降低和取消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
  据消息人士透露,正在研究中的降低出口退税率的种类仍以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两高一资”产品为主,尤其是将重点放在“一资”上面,而且很可能会涉及到去年没有调整过的新种类的产品。
  “可能会涉及到橡胶、有色金属、钢材、建筑用材等,具体的商品还有待最终决定。税率具体调整的幅度还在讨论中,但是总体降低的幅度应该不会太大,钢材、建材、新材料、添加剂等类别中的个别品种降低会多一些。”上述人士告诉记者。
  上述人士同时表示,“目前各部委的研究已经基本成形,什么时候能形成正式文件,还比较复杂,需要综合考虑今年年初我国的出口表现等因素,平衡多部委的意见。”
  进一步取消或降低其他“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退税,已经是大势所趋。消息人士对记者表示,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初步形成了涉及资源类产品出口税率的战略性报告。在此份报告中,包括稀土等稀有金属;钢铁、石油、煤炭等黑色金属;镍、钼、钨等有色金属;太阳能多晶硅等原材料,以及水资源和森林资源等领域的整体战略,已经基本成形。在未来,会选择合适的时机,按照可控和渐进的原则,分步实施。
  国家限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的意图日渐明晰。2010年6月22日,财政部、税务总局下发《关于取消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的通知》(财税[2010]57号),决定从2010年7月15日起取消部分钢材、有色金属加工材等406个税号的退税率。
  据了解,为了缓解贸易顺差过大以及调整产业结构,2007年7月1日起中国取消了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降低了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但是,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暴发和蔓延,中国于2008年下半年开始调整出口政策,共连续7次提高出口退税率,并降低出口信保费率、调整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
  分析人士称,中国对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取消出口退税将是长期性的,它反映了节能减排、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院长马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结合整个“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情况来看,能耗总量上升过快的压力已经显现,进一步节能减排必须依靠产业结构调整。而通过取消出口退税,可以提高“两高一资”产品生产企业的成本压力,促进企业转型和技术进步,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结构调整。
  马中说,对外出口的“两高一资”产品消耗国内大量能源资源,把污染物留在本土,却将相对清洁的产品出口到国外市场,产生外部不经济性的不利影响。这样的出口产品在取得贸易顺差的同时,却产生了“ 环境逆差 ” 。 对“ 两高一资”产品实行出口退税政策实际上是对高能耗、高排放企业的一种财政补贴。
  “税收属于公共收入,应服务于公共利益。而对‘两高一资’产品企业的出口退税政策恰恰违背了保护环境的要求,没有体现财政政策的公共服务特性。”马中说,取消“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退税政策表明政府加强“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力度的意图,也是对财政税收政策的完善和改进,表明国家税收体系正朝着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方向转变。
  不过,出口退税的再度调整,或将会使部分出口行业遭遇下行行情,同时也将引发业内对出口的担心。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白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表示,目前对相关政策内容还不了解,不过他认为,从现阶段来看,外贸相关政策应该以维稳为主。他还补充说,出口退税,只是为了使得我们的产品和企业在国际市场公平竞争,不是特别给予出口企业的优惠。如果我们不出口退税,出口产品就相当于被征收了两遍增值税。
  白明说,从长远来说中国经济要逐渐实现由依赖外需向依靠内需转变,但毕竟扩大内需是个长期过程,关系到人民的收入等各方面因素。考虑到目前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还没有结束,发达经济体陷入经济停滞困局,经济成长性好的新兴经济体又面临通胀风险,再加上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人民币升值压力等多重压力,今年我国出口将面临更大压力。因此,在现阶段还需要内外需并举,调整出口政策应该小心翼翼。

责任编辑: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