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海外矿业并购为何屡屡失手

2011年01月11日 8:50 480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如果说中国以“引进来”的姿态融入全球经济是一个资本“厚积”的过程,那么金融危机恰好给了中国企业一个“薄发”的突破口,越来越多的企业以海外并购和投资的方式加快走向世界的步伐。而随着经济进一步企稳复苏,全球矿业并购领域继续吹着“中国风”。
  1月6日,针对中国矿业企业海外并购的现状、前景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德勤全球采矿业领导人Jeremy South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记者:普遍认为,本轮海外并购热潮是以金融危机为背景。而随着金融危机的见底,中国矿业企业海外并购的热潮是不是正逐渐退去?
  Jeremy South:金融危机过去以后,有些金属的价格越来越高,中国进行海外并购的成本也会更高,但我不太赞成并购热潮快速消退的说法,只是中国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的时候会更有选择性和针对性。
  金融危机到来的时候,中国加大了对矿业的投资量,显示了对这个行业的信心。金融危机过去以后,中国矿业公司仍会持续地在海外投资,是为了提高作为全球矿产品提供商的能力。


  记者:中国央行已允许商业银行发起收购贷款,但在实际交易中,贷款还极为罕见。请介绍一下国外银行在并购融资方面有哪些先进经验可供中国借鉴?
  Jeremy South:国外银行在并购融资方面没有什么最佳实践,对现金流有很好控制的银行会帮助那些盈利能力比较好的企业,具体的做法是在不断发展中的,每一笔交易都有不同的融资方式。
  而中国的银行除非他在这笔交易中是一个合作伙伴的关系,才会提供给企业贷款。我知道国开行可以提供给企业对外的并购融资,一些央企也会获得融资帮助,但我没有看到中国的商业银行对企业提供并购融资帮助。实际上日本、韩国的银行也都采取相似的方法,除非有他们本国的企业参与并购,才会对其进行贷款。
  中国有一个优势是在能源方面的巨大需求对商品价格是一个很大的驱动因素,中国的银行和投资者必须很清楚地掌握这方面的需求。

  记者:中国是某些矿产的全球最大买家,却屡屡在谈判中失败,例如铁矿石,中国应如何提高自己的议价能力?
  Jeremy South:中国对铁矿石的掌控比较少,全球的铁矿石基本上掌握在三四家大公司手中。但中国正在逐渐改善这个状况,他的做法就是投资于全球的矿业企业,从而拥有对其他矿产品的更大控制权,以保证本国金属的供应,也为了避免出现像现在铁矿石的这种情况,这种做法是非常理性的。
  实际上中国对于矿产的供给是没有控制能力的,只是对价格有一定影响力,因为中国是能源的消耗大国,如果他宣布对某种金属的消耗量比市场预计的要低,那么这种金属的价格就可能下降,中国正以这样一种方式在影响矿产品的价格。
  但中国稀土的生产占了全球的95%,所以中国在尽力控制稀土的供给,全球现在也在通过一些举措来解决稀土供不应求的状况,譬如说现在美国、澳大利亚又都重新开启了一些稀土项目。


  记者:中国矿业企业海外并购总交易额虽然在上升,但单笔交易额并不大,原因是什么?
  Jeremy South:这个问题是比较微妙的。现在中国矿业企业在海外进行并购的时候非常谨慎,一般不会自己购买一整块资产,多采取一种合伙的模式。矿业并购过程跨度较长,期间包括财务、运营、政治等在内的各类风险非常大,而合伙形式意味着他跟外方是利益共同体,这样既可以拥有对矿产品的控制力和影响力,也可以实现风险分担。另外,交易量越大,外国政府不通过的可能性就越大,合伙模式也可以避免交易失败。这是2011年中国矿业企业海外并购趋势变化中一个比较大的特点。


  记者:当前很多国家对矿产资源的行政干预越来越多,面对引进来难、走出去也难的境况,像中国这样的新兴发展中国家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投资道路?
  Jeremy South: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投资多元化,譬如说中国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对很多矿产品进行投资,这是很好的方式。
  但为了本国资源的多元化,新兴发展中国家可能会更多地去偏远国家进行投资。去越远的国家投资,项目就越难控制管理,风险肯定会随之增大,这种情况下,比较好的做法就是把自己的人派过去参与管理,并与外国公司创建合伙合作模式。

责任编辑: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