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深化改革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010年12月24日 9:1 8910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胡锦涛同志强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必须通过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来推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由回升向好向稳定增长转变的关键时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特别是解决我国经济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基本途径。现实情况和历史经验表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通过深化改革形成有效的体制机制。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长期滞后有深刻的体制机制原因
  在偏重于经济增长速度的政绩考核制度下,不少地方政府官员忙于招商引资上项目,但由于任期较短,投资往往集中在短期见效的项目上,有的甚至不惜引入严重污染环境的项目,而真正需要政府关注的教育、医疗、农业等领域却投入不足。这使我国投资率居高不下,并且投资结构扭曲,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早在1995年,中央就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15年来,在这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仍然是粗放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实质上是对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经济发展方式为何长期难以根本转变呢?从体制和机制上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
  从资源配置来看,生产要素市场还不健全,市场机制还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这方面的突出问题是,土地、能源资源、资本等要素市场发育滞后,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受到较多的行政干预。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但在目前的政绩考核制度和征地制度下,土地成为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和招商引资手段,往往一届政府就把几十年的土地都批出去了,其结果就是鼓励企业搞规模扩张,使我国这样一个土地资源稀缺的国家却大量存在土地利用效率低和浪费问题。此外,水、煤、电、油等能源和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也不健全,总体价格水平偏低,不能反映其稀缺程度和供求关系。在我国目前的矿产资源开采体制下,开采矿产的成本很低也导致矿产资源价格偏低,不能反映资源稀缺情况和环境损害成本,造成资源使用中的大量浪费。从社会资金配置来看,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健全,企业所需资金主要来自银行贷款。但是,受制于相关体制机制,我国利率水平偏低,并且信贷资金的配置时常会受到行政干预。获取信贷资金的低成本,也诱使企业铺摊子、上项目。
  从市场中的主体来看,不少地方政府过多地直接干预经济活动,有的还直接成为市场投资主体。由于历史原因,地方政府承担了过多的经济建设职能,同时政府投资决策机制不规范、投资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决策者不对投资决策的结果负责。在偏重于经济增长速度的政绩考核制度下,不少地方政府官员忙于招商引资上项目,但由于任期较短,投资往往集中在短期见效的项目上,有的甚至不惜引入严重污染环境的项目,而真正需要政府关注的教育、医疗、农业等领域却投入不足。这使我国投资率居高不下,并且投资结构扭曲,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从财税体制来看,目前的制度安排不利于节约资源、集约发展。在现行财税体制下,出于增加本地财政收入的考虑,地方政府会容忍甚至鼓励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发展。比如,我国钢铁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但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难度和阻力很大,因为这会影响地方政府的政绩和税收。资源税费不合理,也导致企业缺乏节约资源、集约发展的动力。又比如,我国的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有偿使用。国家通过收取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体现其矿产资源所有者权益,但计税方式不甚合理。以煤炭资源为例,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是以煤炭产量和销售收入为基数计征的,而没有与矿井动用的资源储量挂钩,这不利于激励生产企业珍惜和节约资源。与此同时,征收的资源税和补偿费标准过低,相对于资源价格几乎微不足道。此外,相当一部分煤炭生产企业占有的资源储量是在矿业权制度确立之前无偿获得的,按照矿业权管理的有关规定,只要不发生矿业权转让就无需补交矿业权价款。这些因素使得矿产开采企业实际上是在无偿或近乎无偿地占用资源,结果不仅造成资源开采中的粗放经营和浪费问题,而且导致资源价格扭曲,还容易产生寻租腐败问题。

[1][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