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热钱加速围攻 通胀之路刚开始

2010年12月03日 9:25 1146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走势诡谲的美元指数
        目前中国的经济,似乎在被美元指数牵着鼻子团团转。不仅大宗商品唯美元走势是瞻,而且股市涨跌也要先看美元的“脸色”。
        作为全球最重要储备货币和所有大宗商品的计价货币,美元指数走势的变化一直在深刻影响着国际经济、政治的格局。然而美元指数的走势却并不好把握。金融海啸爆发以来,其走势一直较为诡谲,在2007年触及了近20年的最低点(70.7)后,一直在75~90之间进行区间震荡,今年上半年拉起一波上升行情,并作出试图上破90整数关口的态势,但随后又开始走弱,并重回区间整理中。
        一些学者认为,在量化宽松和巨额外债的背景下,美国中长期只能选择美元贬值这一路径。笔者以为,此结论还不能下得过早。金融危机以来,美指的走势一直是在根据自身利益需要进行涨跌波动,而目前还没有看到其选择突破的意愿,所以未来一段时间其继续这种涨跌轮替的可能性应更大些。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做好最坏的准备,如果2011~2012年美元指数继续其弱势走势,甚至跌幅超过今年,包括带来超过100美元/桶的油价和大幅的粮价上涨,则中国输入性通胀的压力将难以承受。


        通胀之路刚刚开始
        11月19日,央行再次宣布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不仅距离上次调整只过去9天时间,而且使存款准备金率达到了历史新高(18%),可见央行对通胀的忧虑之深。近期另一个“新高”则是10月的CPI。10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4%,创出自2008年10月以来25个月的新高。这两项都清晰表明,我国已全面进入通胀时代。
        由于金融危机之后货币量发行过多,中国不得不为此进行痛苦的全民埋单。一般来讲,通胀压力的释放将在货币投放后的18个月左右开始体现。2009年推行的宽松货币政策,在今年下半年表现为尽人皆知的通胀压力,而2010年新创造出的流动性,又将在未来继续带来新的通胀释放。所以目前来看,我们仅仅是站在通胀之路的入口处。
        遍阅古今中外的通胀史,一旦进入全民通胀时代,将注定不会成为短期行为。根据中国历年物价上涨的基本规律,明年的上半年或将进入物价集中冲高的时期,而最近国家有关机构也已做出明年最低通胀4%的预警,对比当前百姓年收入的增长水平,的确令人触目惊心。至于加息的幅度和速度,由于受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制约,将很可能赶不上通胀膨胀的速度。如何避免恶性通胀集中爆发的可能,将成为明年的重中之重。


        资产泡沫即将催熟
        我们更有必要将通胀情况与资产泡沫结合起来看。
        为了遏制2009年以来的楼市疯涨,避免楼市泡沫破裂,国家自今年4月份以来开始了密集的楼市调控。目前看,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一线城市已呈现出量跌价滞的状态,二三线城市在成交量下降的同时价格涨跌不一,但总体幅度不大。由此可见,在货币较往年更为泛滥的情况下,楼市并没有发挥类似往年的货币蓄水池的作用。所以,中国很可能在今年以较高通胀为代价,来换取对楼市泡沫的暂时可控。但如果楼市泡沫的压力得以一定舒缓,而通胀压力再次来袭、甚至对社会稳定带来一定影响,则明年货币又将被赶入楼市圈中。所以,未来房价在货币注入和通胀刺激的双重支撑下,必将具有更为充足的上涨动力。
        这也意味着,或许在2011年的下半年,中国的楼市调控将出现松绑,包括带来一定程度上的价格反弹。由于一线城市的泡沫已经很大,所以明年将奏响二三线城市载歌载舞的乐章。这也意味着楼市泡沫化向全国范围挺进。
        伴随通货膨胀的高歌猛进,股市也正在走向通往成熟泡沫阶段的进程中。在经历了大半年的低位盘整后,在宽松货币政策和通胀预期的刺激下,股市在年底前终于重拾升势,展开了一轮宏大的上涨格局,并将于短期调整后迈向新高。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升温,全面通胀时代的到来,海外热钱的积极布局,以及股指期货的推波助澜,都为股市进入泡沫化提供了注脚。
        如果套用生命周期理论的话,笔者以为,本轮宏大的资产泡沫周期,经历了2003~2005年的肇始期,2006~2009年的成长期,并将于2011~2012年进入自身的成熟期。通胀正是促其走向成熟的关键助力。

[1][2] [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