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级稀有金属协调机制改变稀土产业格局

2010年12月02日 10:48 1074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稀土   作者:


        配额之痛
        稀土企业,尤其是从事稀土分离的企业,一方面并未从稀土涨价中获得多大实惠,另一方面,却在近年饱受稀土配额层层收紧之苦。
        一位熟悉业内情况的人士告诉本刊记者,由于采矿企业在源头上的垄断地位,矿业公司从矿上以每吨5万元左右的价格收购,卖给分离厂时就上涨到每吨10万多元。而被纳入整合范围的部分稀土分离厂更沦为其加工厂,只能赚到约2.6万元/吨的加工费。实际上它们并未真正享受到稀土价格大幅上涨的甜头。
        “国家希望通过稀土产业的良性竞争带来价格上涨,从而带动稀土分离企业加大在环保层面的投入。但实际情况是,分离厂的利润只能维持基本的消耗,没有更大精力和金钱再进行环保设备的投入了。”前述人士透露。
        另一方面,一些未能从正规渠道获得出口配额的企业,只能花高价去买配额。知情人士透露,配额价格甚至被炒高到20万元/吨,很多企业不堪重负。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它们只能选择采购非法开采的矿,以降低成本;或通过走私形式出口稀土氧化物。
        窦学宏告诉本刊记者,现在走私都以非“稀土”的名义出关,比如打着“建筑材料”“添加剂材料”“合金材料”等其他旗号,这已是业内公开的秘密。“很多材料用肉眼是无法分辨的,必须进行化验分析才行。这就要求海关必须要加大审查力度才行。”稀土行业老专家辛模良告诉记者。
        另一个隐忧在于,表面上看起来配额能够控制稀土产品的出口,但实际上,由于配额制没有对某种稀土元素的出口进行具体限制,所以一些珍贵的稀土元素仍在源源不断地出口。
        “我国相对稀少的是南方离子型矿,铽、镝等稀土元素由于其用途的特殊性相对抢手,价格上涨幅度也相对较高、利润最高。如此一来,这些需要保护的稀土元素反而成为出口的抢手货,没有真正起到保护作用。”前述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他强调,业内一直在呼吁对配额具体化,比如规定对某些特定需要保护的稀土元素限制出口数量,才能起到保护这些矿产的实质意义。在《2009-2015年稀土工业发展规划》中,对某些稀有金属的特殊保护已提上议程。《规划》规定,未来初级材料仍被禁止出口,而且还将进一步进行细分管理,严禁出口镝、铽、铥、镥、钇等金属。
        另一方面,稀土行业协会的筹备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刚从工信部退休的王彩凤目前正参与组建。“还要报工信部和民政部审批,之后,一级协会还需报国务院审批。”她表示,协会成立后,会在企业和政府之间搭建桥梁,并协同配额管理等方面工作。在王彩凤看来,中国针对稀土产业的治理整顿还在进行,“现在当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只是发展中的问题。”

[1] [2] [3]

责任编辑: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