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强企

——中色(宁夏)东方集团跻身钽产业“世界三强”探秘

2010年09月13日 8:50 3698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铜资讯   作者:

  以冶炼、加工稀有金属钽铌铍为主的中色(宁夏)东方集团有限公司,90%的原料来自境外、90%的产品销往境外,已跻身世界钽产业“三强”之列。
  去年,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钽粉、钽丝的总销量均有大幅度下降。中色东方在总销量中所占的比例却上升了:钽粉已占全球总销量的30%,而钽丝则占到60%,钽粉、钽丝销量分别占世界第二、第一位。
  被称为“世界级的企业”的中色东方,是如何创造这些奇迹的?

  超乎想象的科研实力
  中色东方董事长张创奇说出一组令记者吃惊的数据:中色东方40%的职工是知识分子,有6位博士、188名高工,有29人获得政府特殊津贴,宁夏目前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季麟是这里的前任董事长。
  科研机构,一直是他们最重要的部门。1972年,原来的“905”厂更名为宁夏有色金属冶炼厂,宁夏有色金属研究所同时诞生,后来又升格为西北稀有金属材料研究院。何季麟既是公司董事长,又是研究院院长。
  谁会想到,这个如此辉煌的企业,原来只是一个为军工配套的小厂,代号为“905”。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的200多名科技人员45年前创业时,那里还是一片荒凉。建厂初期,大武口还不像城市,员工们住的都是土坯房、黑窑洞。1969年从北京钢铁学院分来的何季麟在里面住了8年。
  生活条件、工作条件艰苦,并没有吓退创业者。从北京来的课题组组长胡长明接到调令后却不肯走,还动员爱人也来这里工作。
  这些科技人员何以能耐得住清苦、寂寞,没有选择离开呢?

  超出寻常的礼遇尊重
  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在“中色东方”不是空话。
  “我们是科技创新型企业。人才是第一要素,企业的发展全靠科技。我们也是企业重视人才的典型。”张创奇用大量事实对此做了说明。
  重视科研、勇于创新,在中色东方是一贯的。科技创新,都能得到有力的支持,财力、物力、人力都能得到保证。公司每两年召开一次科技大会,每次拿出上百万元进行奖励。科研、培训,都有专用经费。公司建立了专家制度,专家都享受中层干部待遇。1984年,他们率先建起了上档次的工程师楼。去年又为新进厂的大学生新建了生活设施齐全的单身公寓。分房,他们坚持按贡献、按职称打分,不管是否担任领导职务。
  科技人员出国学习、考察、进修的机会很多。有的科研人员已经多次出国了,而集团公司的许多领导尚未踏出国门半步。
  科技人员的工作状况、成长经历、思想波动、岗位适应程度、是否需要调整,都在公司领导的掌握之中,都能得到及时调整。科技人员都有被重用的感觉,普遍找到了用武之地。何季麟在2001年就成为院士。
  何季麟告诉记者:有一段时间,企业的人纷纷往党政机关调,但我们这里却很少有人离开,因为这里有凝聚力。

  超越地域的世界眼光
  上个世纪80年代前后,订货越来越少。在1981年的国家计划会上,他们只拿回250克钽粉的订单,企业顿时陷入生存危机。
  国内市场狭小,只有走出国门、融入国际大市场才有生机。但是,他们当时的技术水平与国际水平相差20年。去国外考察,人家连车间都不让进。参加国际会议,有些外国企业甚至不屑于与他们交换名片。他们也想全盘引进国外技术,但对方答复:我们不会在东方为自己再培植一个竞争对手。
  最后只剩下一条路:自力更生,自主研发。
  可凭着眼下的条件能行吗?有志气的科技人员做出了肯定的答复:设计、加工、调试、投产,所有环节都独立完成。1991年,他们从美国拿回了4.5吨钽粉订单,实现了出口零的突破。
  现在,他们自主研发的产品已有40多个系列、200多种,拥有专利技术6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0多项。他们抽出了世界上最细的钽丝、生产出了超高比容的钽粉。
  现在,他们已与世界上20多家相关企业全部建立了供货关系,可以满足各国不同品级的生产需求,牢牢地占有了国际市场的一席之地。

责任编辑:hq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