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整合倒计时 李荣融:我已经够慢了

2010年08月24日 13:46 708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8月24日消息  简单打包式的整合决非央企改革的终点,探索市场化重组并购的同时,更应该思考如何真正做大做强。
  在7月下旬召开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披露了国资委和中央企业下半年的工作重点,其中最受关注的央企整合“利器”也正式浮出水面——组建国新资产管理公司。
  李荣融在讲话中表示,2010年下半年要以组建国新资产管理公司为契机,加快中央企业重组和调整步伐,把中央企业调整到100家以内。
  由此,2010年被称为央企整合的大限之年。在时间过半之际,即将诞生的国新公司,其特殊使命感更为突显。
  记者从国资委高层了解到,尽管“规格不低”,但国新公司的成立并不意味着一个“小国资委”的诞生。
  “在某种意义上说,国新公司类似于实业版的汇金公司,又在某种程度上和几大资产管理公司有相似之处,其目的在于改造处置央企中的资质偏差的资产,改善整个央企队伍的面貌。”一位国资专家如此评价。


  国新出炉
  在7月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李荣融说:“今年要把中央企业调整到100家以内,这个不动摇!你们也得谅解我,我已经够慢了。”
  “对于中央企业减少到多少家合适,我们当时进行过分析和测算。按照计划,用4年时间,到今年将央企调整和重组到80~100家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李保民告诉记者。
  李保民总结道,除了以往较多的合并和兼并,国资委做的探索还有另外四种方式:科研院所、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交给地方、退出。这四类方式所涵盖的对象有一定的共性,即经济效益不如人意。但科研院所应该和后三类区分开来对待,目前对科研院所何去何从尚无定论。
  国资委在2009年底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提出,2010年央企重组方向之一是探索科研院所与大企业集团相结合。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国资委的研究部门和其他国资研究专家学者对这一探索方向是否正确,存在争议。
  上海天强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祝波善告诉记者,考虑到科研院所除了盈利性外,还有很大的公共效益,简单划给行业内某个企业其实不太合适,但目前的整合趋势很明显。
  据记者统计,从2003年到2009年,共有14家科研院所先后并入产业集团,目前只剩下7家科研院所。8月5日,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整体并入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成为其全资子企业,可见国资委在科研院所的重组方向上的态度已经较为明确。
  接近国资委领导层的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像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和电信科学研究院这样规模大的,下属还有产业公司,可能不会很快被并进去。研究院以外的小公司就很难不进国新公司了,要么就像中房这样,赶紧找个大集团并过去。”
  8月5日,国资委宣布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公司整体并入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房集团由于旧城改造项目过多、商业化项目不足等历史原因,近年来效益始终在走下坡路,资产规模属于央企中垫底的一批;另一方面,中交建需要一个可以开展房地产开发业务的主业资质,以避免被迫出售旗下渐成规模的地产业务,两家公司因各自的需求一拍即合。
  按照国资委的整合标准,行业排名靠后、资产规模小、效益较差的企业将难逃被整合的命运。在国资委公布的央企资产规模名单中,如中国华星集团公司、中国印刷集团公司、彩虹集团、中国华录集团有限公司等,既非科研院所,且行业偏窄,普遍被视为是打包进入国新公司的目标企业。截至发稿时,记者分别致电上述公司,均表示还未收到国资委方面的通知。
  一位央企负责人此前接受记者记者采访时,谈及企业整合中最难的一环是人员的处置,其中包括被整合企业的管理层何去何从以及企业员工是否面临调整等问题。该人士直言:“原本都是平级的央企老总,合并以后必然是一个上级一个下级,这时候企业要不要去寻求合并就要看管理层的魄力和胸襟了。”
  在央企负责人会议上,李荣融在讲话中也着力对国新公司的目的做了解释,说“进了国新公司仍然要配置资源,核心都是要提高配置效率来搞好企业”,“不是说进了国新公司就是卖掉拉倒”。
  上述知情人士分析,这意味着国新公司的职能将类似于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和诚通集团,对托管或接收的企业进行资源再配置,扭转效益;被整合公司进入国新后将面临不同的命运,如孵化再造、引入战略投资者、资产证券化等。

 

[1][2] 下一页

责任编辑: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