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汰落后产能大限临近 补偿机制成焦点

2010年08月16日 13:2 676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8月16日消息  淘汰落后产能一直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在经济发展面临调结构、促转型的当前,淘汰落后产能将是实现这一愿景的有效手段,但一直以来淘汰落后产能面临诸多困难和阻力,某些行业还出现了“越淘越多”的局面,为彻底根治这一顽疾,国家几下决心,自今年5月6日温家宝总理表示要铁腕淘汰落后产能之后,8月8日,工信部公告了18个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共涉及企业2087家,要求这些企业的落后产能必须在9月底前关闭。如此政策可见国家已对落后产能“痛下杀手”。然而两个月之后,政策能否奏效?在政策下发之后,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将面临什么样的抉择?我们将持续关注。
  三令五申过后,工信部终于针对如何快速淘汰落后产能问题,使出了前所未有的关停杀手锏。
  继8月5日下达了今年18个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目标任务后,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又于8月8日公布了涉及淘汰的具体企业名单,涉及2087家企业,并规定,这些企业的落后产能必须在两个月内(截至9月底)关闭。引人注目的是,包括中国铝业、玖龙纸业在内的多家上市公司及国有大型企业赫然在列。
  然而,在“被淘汰”者眼里,国家将启用什么样的补偿机制,通过什么样的渠道解决人员安置问题、资产处置问题,以及谁来最终接盘现有的资产和产能?目前看来一切尚属未知。


  谁来负责赔偿?
  “光陕西省榆林市的府谷一个小县城,就有40家企业被工信部纳入了必须淘汰的限令名单之中,即便如我们预料的那样,能够在9月底之前将这些落后产能完全关停,可是,谁来为这些民营资本投入巨资兴建起来的生产线进行补偿,通过什么样的渠道和方式完成补偿,这恐怕不仅仅是县长、市长,乃至省长都在挠头的问题。”榆林市政府一位参与落后产能淘汰工作的官员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询问时坦言,“现在的民营老板非常聪明,国家要求关停,他们肯定会执行。问题是,老板们问我们,当初项目上马时,都经过了层层审批和验收,如今政府要求关闭,我们的投资谁来补偿?”8月8日,2087家企业名单甫一公布,该官员就接到了无数就此质询的电话。
  以进军“全国百强县”为目标的府谷,是陕西省能源化工产业非常集中的区域之一。公开资料显示,2010年该县安排能源化工产业及配套项目多达66个,其中上半年已开工48个,完成投资61.9亿元。
  一家在府谷颇具规模的煤化工老板,2010年就斥资数亿元上马了一套全新的生产线,令他措手不及的是,新生产线还没有建成,老生产线却又遭到了政府的狙击。在这家民企从事高级管理工作的高先生告诉记者:“无论老线还是新线,都是政府同意建设的,如今要求关闭,我们正在与地方政府协商,要求给予固定投资总造价80%以上的经济补偿。”高先生说,早在今年4月底,老板在山西省境内投资的一家中型电石厂就遭遇到了当地地方政府施行差别电价的限制,为此,集团内部经过多方论证,迄今已经规划好了1套装机容量为12.5万千瓦时的自备电厂,但现在看来,这些应对政府采用市场化调控手段而生的措施,已经遭遇到了突然死亡。
  谁也没有想到,实施差别电价这一杀手锏之后,工信部还会明确要求限时关闭。
  “显然,之前的市场化调控手段没有能够刹住过剩产能的投资欲望,此番政府痛下杀手,希望从根本上解决过剩矛盾。”另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师指出,政府如此作为,一定也考量到了后期可能引发更大范围的经济补偿问题和产能转移问题。据他估算,2087家“被淘汰”企业,最终可能带来超过1000亿元以上的经济补偿费用问题。
  事实上,自年初多部委重启淘汰落后产能事宜以来,如何解决经济补偿问题就一直相当棘手。内蒙古、山西等个别省份此前已经出台了补偿标准或办法,但这些标准都没有公开,具有很大的暗箱操作性。
  另一方面,在钢铁等落后产能淘汰方面,工信部早在2009年就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等多部委开始协调制定落后产能淘汰细则的具体补偿标准,但从现有信息看,“关”字当头,无人谈钱。
  不过,河北省一地方官员告诉记者,此次关停淘汰的分两类企业,有的企业如果是合法的,但因为产能不符合产业政策而面临拆除停产的,政府将给予一定补偿;另一种情况是这个关停的企业完全是非法的,在投产前没有任何审批手续,这种企业直接面临的是取缔,企业主还可能面临被罚款。

[1][2] 下一页

责任编辑: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