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论坛:转变有色金属工业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

2010年06月03日 9:20 5359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2010焦点论坛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文章原题:《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新闻图片201053921591275528119546_9119.jpg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会长 康义)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我们必须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增强主动性和责任感,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取得明显成效。

  转变有色金属工业
  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

  2010年,是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有色金属工业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一年。今年以来,有色金属工业尽管总体上保持着回升向好的态势,但目前面临的形势极为复杂,各种积极变化和不利影响此消彼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难以预料。在这样情况下,我们决不能把回升向好的趋势看作是根本好转,也不能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应对危机的权宜之计。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应对后国际危机时期国际形势重大变化的必须要求。
  根据一些国际机构和专家分析预测,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世界经济可能会呈现两个特点。一是世界经济可能进入相对低速增长期,受到重创后企业调整需要较长时间,失业率居高不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待时日。二是世界经济结构将经历深度调整,国际市场需求短期内不会恢复快速增长,而全球生产能力供给将会有所增加。这就要求我们不能长期依赖外需,而要努力开拓国内市场,把经济增长更多地建立在扩大内需的基础之上,增强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
  当前,世界主要国家都在为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经济发展作战略筹划,纷纷把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绿色经济等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抢占世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尽管我国有色金属工业规模总量比较大,但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含量不高。只有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变大而不强局面,才能在国际产业发展和国际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解决国内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的根本举措。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预计今年,经济总量将位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世界工业和制造业大国,为世人瞩目。但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日益显现。突出表现在,需求结构失衡,供给结构不协调,要素利用效率低下,资源、能源、环境的制约因素日益突出。只有加快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加强节能减排,才能有效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在经济长远发展和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新世纪以来,我国有色金属工业持续快速发展,产量快速增长,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高,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市场影响力明显增强。但是,目前有色金属工业发展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还很多:一是产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部分产品产能过剩,行业内部竞争激烈,长期影响市场走向;企业分散,产业集约化程度低,再生金属企业规模小,资源利用水平低;部分中小企业工艺技术落后,淘汰落后产能任务艰巨;二是资源、能源和环境对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突出,国内矿产资源保障程度低,矿山原料供应严重不足;三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在高端材料及高新技术产业上与先进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四是境外资源开发仍处在初级阶段,产业国际化经营水平低。近年来,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绿色壁垒”增加,贸易摩擦加剧,特别是铝型材和铜管材均遭到欧美等国家反倾销、反补贴和特保调查。
  总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件大事,也是提升有色金属工业整体素质,实现产业由大变强、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下大力气加快转变
  有色金属工业发展方式

  2008年9月份以来,有色金属工业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和考验,在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施一揽子计划和宏观调控政策综合作用下,全行业出现持续回升向好,企业生产经营正在逐步恢复正常水平。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居民消费水平不断升级,有色金属产业仍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一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内容,对推动产业从扩张增长型转变为集约型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调整产业结构的重点是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趋势,优化产品结构、技术结构、资本结构和区域布局,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提升产业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当前,要严格控制冶炼产能过快增长,淘汰落后产能。到2011年底,淘汰100千安及以下电解铝小预焙槽;淘汰密闭鼓风炉、电炉、反射炉炼铜工艺及设备;淘汰采用烧结锅、烧结盘、简易高炉等落后的炼铅工艺及设备;淘汰采用马弗炉、横罐、小竖罐等落后方式炼锌或生产氧化锌制品的生产工艺及设备。
  要加快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通过企业自愿联合和资产重组,到2015年,要培育10多个全国或区域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经营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要优化资源的配置,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在有条件的地区实现能源、矿产资源和矿山、冶炼、加工一体化生产经营管理,充分发挥综合效益。
  要调整产业区域布局。禁止在资源、能源短缺地区建设电解铝等冶炼项目,鼓励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等地区发展铜铝加工业。
  要大力发展高端新材料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国民经济及国防军工、尖端科学等领域的需求,大力开发高、精、尖产品,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要突破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要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契机,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二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根本出路在自主创新。当前,世界正在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时代,抢占战略制高点的竞争更加激烈。各国纷纷调整发展思路,把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作为突破口,积极实施新的科技和人才战略,力求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更加有利地位。
  要立足国家需求和有色金属行业发展需要,研究和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提高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围绕缓解资源、能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实现节能降耗、发展低碳技术和清洁生产。围绕国民经济发展需求,重点研究开发轻质高强结构材料、信息功能材料、高纯材料、稀土材料、军工配套材料等制备技术和产业化技术。选择一批意义重大,能够解决关键共性技术作为重点项目,支撑发展;选择一批重大共性技术、重点工程、关键产品作为重大专项,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发展。针对未来需求和发展趋势,超前安排前沿技术,引领产业技术发展,形成新兴产业优势。
  要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推进行业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支撑作用,集聚自主创新的整体合力。要加快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创新拔尖人才,要重视企业一线创新人才培养,积极推动各类高技能人才培养,建设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门类齐全、素质优良的有色人才队伍,为产业转变发展方式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三是加快开发国内外矿产资源,提高短缺资源的保障能力。
  近几年来,随着有色金属产量快速增长,矿产资源短缺局面日益严重,原料对外依存度不断上长,短期内难以从根本上改变。
  要加大国内矿产资源的开发力度。进一步加强可能成矿地带的普查与勘探,重点是新疆天山地区、西南“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地区、大兴安岭地区以及西藏冈底斯山地区等,增加后备储量。要依托现有生产矿山,扩大边部和深部的找矿,延长矿山服务年限,增加资源储量。
  要抓住后国际金融危机的有利时机,大力开发海外矿产资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全球矿产资源与市场的争夺不断加剧,加快境外资源开发势在必行。通过地质勘探、并购重组等多种方式运作矿权,获取有效资源,形成长期稳定的矿产资源基地,提高资源保障能力。
  四是抓好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抓好节能减排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任务,也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实际行动。“十一五”规划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是各级政府必须向人民兑现的庄严承诺,充分表现了中央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坚强决心。
  有色金属工业是国家重点抓好的6大重点耗能行业之一,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切实抓出成效。要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今年内坚决淘汰电解铝33万吨小型预焙槽产能的任务。要大力开发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依靠科技进步推动行业科学发展、节约发展、可持续发展。铝工业是全行业节能减排的重点,要尽快突破新型阴极结构铝电解槽高效节能技术,高阳极电流密度的超大型铝电解槽技术、低温高效电解技术等关键技术的开发应用。
  要建立和完善节能指标体系和考核体系,对重点企业、重点品种加强管理,明确目标,落实措施,开展“能效对标”工作。
  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共生、伴生元素多,提取工艺复杂,综合利用潜力大,因此,必须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要充分利用再生金属能耗低的优势,加强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规范再生资源加工园区建设,提高再生金属的拆解、加工技术水平,建立再生金属从回收、拆解、熔炼到深加工的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实现绿色发展、科学发展。
  加快有色金属工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既是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一项紧迫任务,又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我们必须在“加快”上下功夫,在“转变”上见实效。今年形势严峻,任务艰巨,做好各项工作,意义重大。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扎实工作,为有色金属产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责任编辑:刘征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