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钱寻求脱手 多晶硅前景扑朔迷离

2010年04月09日 8:45 418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稀土

  在新光硅业控制中心,我们看到了一根一米多长的多晶硅棒样品。直径约10多厘米的银灰色硅棒,价格最疯狂时,价值超过百万元。而现在,它只值十几万了。这根硅棒价格的变动,让我们看到了多晶硅行业的兴衰剧变。
  最近,经常有多晶硅企业向川投能源(600674)旗下的新光硅业抛出绣球,希望新光硅业去对它们进行收购。这些企业,不少是由山西河南的煤老板、浙江民企这类民间资金投资的。在多晶硅价格疯涨的时候,这些期望获得暴利的资金蜂拥而入,助推多晶硅投资上演极致疯狂,而在行业遭遇寒流的时候,这些资金,又成为最快退出的一股力量。


  退潮趋势显现
  新光硅业目前还没有发现感兴趣的收购对象。“这些企业基本没有价值。”在新光硅业董秘李红看来,这些跟风而上的多晶硅生产企业大都资质平平。“很多企业连起码的生产环节都不健全,正常的多晶硅生产需要四个环节,他们很多只有三个。更为关键的是,这些生产线生产成本太高。”
  与新光硅业类似,航天机电(600151)也发现了不少等待被兼并的对象。
  “我们看到很多企业生产线还很新,就希望被收购,只是大多还是没找到合适的买家。”航天机电一位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很多中小多晶硅公司因难以抵抗行业调整而寻求被收购。
  退出多晶硅行业的现象也开始出现在上市公司,最近多晶硅行业的热点事件之一便是通威股份(600438)剥离多晶硅资产。两年前,通威股份从通威集团收购了多晶硅企业四川永祥股份有限公司,如今,通威股份在面临“金融危机导致多晶硅价格大幅下降,永祥股份盈利能力受到影响”的情况下,不得不将这块资产重新卖给通威集团。
  “集团未来会对永祥这块资产进行合理的处理。”证券时报记者见到通威股份董秘李高飞的时候,他并没有对这块资产的最终去向作出明确回应。
  多晶硅行业内处于龙头地位的一些公司,虽然还不至于被迫退出,但是,它们的日子似乎也不好过。
  “现在,多晶硅产品价格大约为每公斤420元——在我们的成本线上下徘徊。”在国内,新光硅业是当之无愧的元老级企业,现在不少多晶硅企业的技术都是新光硅业提供的,就是这样一家企业,现在的处境仍然不容乐观。四川省新能源产业促进会一位负责人说,停产的多晶硅企业比较多,照目前多晶硅的价格,企业只能勉强保本。
  新光硅业的生产线2007年2月正式投产,当时,各个商家对其产品进行疯抢,最高卖到300万一吨。2007年,新光硅业只生产了200多吨,就做了1亿多的利润,2008年,新光硅业猛赚10多个亿。“当时,总经理说我们的利润高得有点像卖白粉。”李红说。
  在暴利的诱惑下,多晶硅投资蜂拥而上。据统计,截至2009年,国内投产产能超过2.4万吨,在建产能5.4万吨,规划产能接近16万吨,已建、在建或拟建的项目超过50个。在内蒙古、宁夏、四川、江西等地,一个个多晶硅产业集群涌现出来。
  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多晶硅价格从最高的每公斤约500美元一路暴跌回几十美元。


  在建项目前景存疑
  江苏阳光(600220)位于宁夏石嘴山市的阳光硅业的总投资达40亿元,分二期投资建设。根据规划,首期建设1500吨生产线已经在2008年底建成,但是,其规划将于2009年启动的二期3000吨生产线建设,至今没有消息。在2009年度报告里,江苏阳光只是提到了1500吨多晶硅项目已于2008年12月试产成功。近期有媒体报道称,即使是这个已经投产的1500吨项目,2009年初到2009年底也一直处于调试小批量生产阶段,迟迟未进入商业化运作。
  相对于江苏阳光这种只生产多晶硅的企业而言,一些产业链较为完善、客户有保障的企业抗风性能力较强,在项目的推进上,这些企业信心较足。
  航天机电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在建的3000吨项目争取在明年正式投产,跟预计的进度差不多。亚洲硅业这家位于青海的公司已经建成了1000吨的产能,“现在4000吨的第二期项目正在进行土建,估计明年能完成。”亚洲硅业的一位工作人员向证券时报记者介绍。
  在被问及是否担心产能过剩的问题时,亚洲硅业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公司与无锡尚德签订了总额15亿美元、为期7年的长期供货合同。现在,亚洲硅业一期的产品全部销售给无锡尚德(STP.US,简称尚德控股)。“现在公司连销售部门都没有,因为产品直接送到无锡尚德了。”
  航天机电、江西赛维(LDK.US)等公司在建和计划建设的多晶硅项目规模都不小,这两家公司的相关人士也都认为,由于公司产业链完善,未来生产的多晶硅,自己的企业能消化很大一部分。
  但华泰证券(601688)资深分析师程鹏认为,产业链较长的公司,只能够说抗风险能力强些,多晶硅的亏损,可以由下游来弥补。但是,如果上游多晶硅长期亏损,就不如向外面采购了。“一些已经开工在建的大型项目,还没有出现大批停工的迹象。但是那些规划建设的,就有可能延迟甚至取消。”
  英利新能源(YGE.US)旗下的六九硅业正规划建设产能高达1.8万吨的多晶硅的项目,“现在,已经在建的有3000吨,至于后期的1.5万吨,如何实施、何时实施都还没定。我们现在追求的是先进的技术,而不追求产量要达到多少了。”英利集团一位不愿具名的高层的说法值得玩味。


  夹缝中的生存
  当多晶硅价格徘徊在企业成本线附近时,降低成本成为不少企业的选择。江西赛维通过对改良西门子工艺进行优化,降低了电耗,公司董事长彭小峰近日表示,每生产1公斤多晶硅的电耗不超过60千瓦时。
  新光硅业目前也在做技术改造,其内容主要是降低电耗、对四氯化硅回收处理。目前,四氯化硅回收处理这一项每年能够帮新光硅业节约2000多万元。
  通过规模效应来降低成本也成为一种趋势。江苏中能硅业副总经理近日表示,公司在实践中发现,单线产能在1500吨的项目,成本到40美元/公斤,就已经再也下不来了,成本控制有限,相比5000吨/线项目30美元/公斤的成本来说,在规模经济性方面差距甚远。近期被业界热议的《多晶硅行业准入标准》,就被行业内预期,可能将多晶硅行业准入门槛确定为产能规模大于3000吨/年。
  企业内部在努力降低成本、寻求盈利,而从外部的环境来看,业内人士仍倾向于认为,行业前景不容乐观。
  “这个两个月市场有点好转,主要可能是德国的政策——业界一致认为德国年中将减少对光伏产业的补贴、提高关税,国内企业现在是抓紧时间、想方设法要在政策出台前把产品销出去。”李红预测,这种现象将使得下半年的多晶硅市场变得充满了变数。
  而长期来看,光伏专家王斯成表示,全球范围内,多晶硅供大于求的形势还将持续,自目前到2012年,全球多晶硅供过于求的幅度还将持续加大。这也意味着,多晶硅的价格很可能还会缓慢下行。

责任编辑:hq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